但他在兩手接過便箋后,又連忙表態道:“請殿下放心,卑職一定謹遵教令。”
“洛州長史進入政事堂,也只是一時就宜之計。畢竟眼下情況特殊,待到局勢大定之后,終究還是需要循于常規。”
李潼也知道他這么做是有些違規,畢竟政事堂乃是集中處理國家軍政大計的場所,由方伯州佐擔任宰相不合規矩,這與朝廷整體上重內輕外的格局有些相悖,哪怕是都畿所在的洛州。
而且鄭杲在一年多前才從天官郎中提拔上來,結果現在就要直接拜相,實在是有些夸張。
但若不如此,就不能將他的態度表達出來,老子的人,誰敢動?
除此之外,今日政事堂事則還有許多細節上的調整,比如將武懿宗等武氏諸王拘押在審,秋官郎中徐有功為司刑卿,開始翻查舊年冤案之類。對于這些事情,李潼也就不怎么表態了,畢竟跟他關系也不大。
打發走了楊再思之后,李潼才又跟王方慶與姚元崇討論起接下來組建員佐班底的細節。
眼下李潼無論是權位還是聲勢,都已經達到一個新的高度,所以對于員佐要求也就更高,尤其是在才能方面。至于王府那套舊班子,已經不合時宜,李潼也不打算再繼續維持下去了。
講到這個問題,王方慶便又說道:“昨天李長史求見甚急,今天也是幾番使人傳信,希望殿下能召見垂教。”
“先不必說他,講一講幾路使者人選。”
李潼聞言后便擺手,不打算討論李敬一的問題。起碼在他這里,這個人已經沒啥前途可言。
見代王如此表態,王方慶又苦笑一聲,他現在也沒啥資格替別人求情,自己都要從中央前往地方,希望能夠在未來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
不過姚元崇開口說道:“卑職覺得,殿下見一見李長史也無不可。甚至幾路使者都不妨預留李長史一位,比如江南道。”
對于姚元崇的建議,李潼還是頗為重視,甚至心里已經將姚元崇作為接下來班底的核心成員。聽到姚元崇這么說,他便舉手示意道:“仔細說一說。”
姚元崇的理由也很簡單,一則還是老生常談,李敬一出身不凡,特別其兄李敬玄在高宗朝主持典選近十年之久,一度權傾一時。
眼下國業歸唐,一些在武則天時期被壓制的人物不免會重新活躍在時局中,如此一來李敬玄給兄弟們留下的遺澤就非常值得重視。
二則李潼所以疏遠李敬一,就在于其人過分的擅作主張,這極大程度的擾亂了他的發展節奏。
李潼此前在時局中限制諸多,所以在做起事來也就要考慮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