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常用一些比較淺顯的籍戶、貢賦等指標,以偏概全的去論證貞觀之治是個假盛世,配不上史籍中享譽崇高的評價,這也真是王八蛋的王八說法。
貞觀時期,民生的確是不如一些全力休養生息的時期,但這也并不是貶低貞觀之治的理由,唐太宗文治武功的確是帝王中的翹楚,明君中的明君。遠不是隋煬帝這種宏于大計、短于實際的亡國之君能碰瓷的。
了解了蕃國東域的情況后,李潼也明白了為何這蕃國公主如此大氣,僅僅短見幾面便將其封領盡數捐獻,即便是獻來,行臺也很難加以實際的統治。
反而如果行臺要憑此境給吐蕃本土施加掣肘、攪亂的話,還需要在政令以及個人的名位待遇上,給這位蕃國公主加大扶植的力度。
當然這對李潼而言,也不是什么難以接受的問題,他既然決定要接納這位蕃國公主,就已經有打算要對之優加禮待、千金市馬骨,使之成為諸蕃***首領的一個榜樣。
于是,過了沒幾天,李潼便著人入坊,將這位蕃國公主請入皇城行臺中來,要與之正式討論其封邑經營的問題。
終于得以正式前往行臺陳述計議,葉阿黎心中也高興不已,很快便在使者的引領下進入了皇城中。
皇城位于門下省的政事堂中,除了雍王以外,堂中還有其他幾人在座,一同等待這位公主的到來。
其中一個就是前宰相陸元方,接下來李潼打算將陸元方派往益州擔任大都督府長史。至于漢王李光順,既有家事的問題,再加上本身也不愿再遠事蜀中,之后便長留京中,幫助西京國子監祭酒楊再思準備行臺才選事宜。
葉阿黎今次出門,因為要談公事,所以是一身偏中性的翻領蕃服打扮,自有一番英姿颯爽的氣質。盡管是以女身登堂,但與廳堂整體氛圍并不違和。
彼此見面,短作寒暄,李潼便直接問道:“蕃國將東域授給公主,公主具體能得幾分自主。若蕃國決意將之收回,刀兵之外,還有什么其他正式的手段。”
講到正式的話題,葉阿黎精神也是一振,聞言后便解釋道:“蕃土朝綱政令,俱有別于大唐。雖然蕃人蕃土,俱為贊普所領,但各家分得之領邑領民亦是世襲。雖謀逆之大罪,贊普不可私兵討之,需集聚王臣、邦主議盟誓約,得群眾許可再作誓言,只殺此家,不涉其余。謀逆之罪,亦有殺首惡亦或絕其嗣的區別……”
葉阿黎將吐蕃國中的議盟傳統并形式規令都詳細的解釋了一番,也讓李潼對吐蕃這個政權的了解更加透徹。
此前他覺得吐蕃是一個比較單一的軍國政權,但聽到其君臣關系是這樣一種模式,似乎更偏向于春秋時期的封建貴族聯合體。
贊普雖然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但卻并不能集權于一身,將土地與人口賜給諸貴族,以換取這些貴族的效忠。而貴族除了世襲封邑之外,還依照身份的高低有著不同程度的法律豁免權,甚至于就連謀反這樣的大罪,只要本身實力夠強,都有可供商榷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