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嶠與雍王交情不俗,雍王當年尚未為時流所重,彼此已經是詩文之友。只是在神都革命那一段敏感時期里,因其舅父張錫的緣故與雍王有所疏遠。后來張錫遭貶,李嶠也受到連累,外任淮南,隨著張錫再次拜相得以返回朝中。
這一次雍王東行,朝廷的意思是以和為貴,所以在選擇使者方面也用了一番心思。李思訓既是宗家別支長輩,又是當朝宰相,而且過往與雍王并沒有什么齟齬爭執,所以領銜此事,李嶠也因與雍王的舊時交情而豫此行。
“方今朝情多艱,唯是和氣為尚。雍王本就鎮國璧臣,當此時機,更不該非情非禮的觸怒疏遠。憾我與雍王殿下素少接觸,待殿下尊駕入關,還請李學士能盡力表達朝廷誠懇之意,彌合舊好。”
聽到李嶠開口,李思訓又連忙對他說道。
雍王在都畿最火那幾年,他還在為了躲避武周一朝對李唐宗室的迫害而藏匿在江南,等到歸朝的時候,雍王早已經權重分陜,彼此之間根本就沒有什么直接的接觸,自然也就談不上了解。
如今受此大任,可以說是家國安危、在此一行,所以李思訓心中也是不無忐忑,既擔心完不成任務使得兩京之間大動干戈,也擔心雍王氣盛、把他當作一個近年積怨的一個發泄對象。
聽到李思訓這么說,李嶠卻不敢大包大攬,只是擺手說道:“雍王殿下英壯之選、超逸俗流,觀情見勢、直溯根本。嶠與殿下或有舊情可作淺述,或能幸得令色,但也實在不敢漫言虛無、矯飾情勢。雍王殿下宏量不屈匹夫之志,但也明察世道邪氛之隱。相公恭與論事,唯守真誠,余者不必深刻用心。”
李思訓聞言后,神情多少有些不自然,這話說的好像朝廷確是理屈、妖氛彌張,需要向雍王請教治國方略,把朝廷的姿態擺的很低。無論事實是否如此,李思訓身為當朝宰相,立場使然,多多少少還是覺得這番話有些刺耳。
但無論他們這些朝士各自感想如何,于潼關短居幾日,所見草野景象頗不樂觀。
因為雍王東行一事,潼關驛路已經完全封鎖,但兩京之間人事交流密切,也并不僅只潼關所當的這一條道路可以溝通東西。
在潼關以南陂塬、山嶺之間,仍有許多小路可以供人通行,只是不像驛路大道這樣暢通筆直。大規模的人馬調度當然還是要循潼關出入東西,但民間一些小股人事仍可循這些鄉野小路蜿蜒通行。
若是在尋常時節,潼關關防將士們主要任務就是巡警、肅清這些鄉野行旅。可現在潼關大道已經封鎖為軍用,民間人事只能就于小路通行,關防將士們偶爾巡查一番,但也不再嚴厲禁止相關現象。有的時候,甚至還主動清剿獵殺山野之間游蕩的猛獸,讓旅人能夠更安全的通過這一片區域。
潼關守軍之所以這么做,原因也很簡單,因為這些草野中的旅人多數都是從關東前往關西,且明顯就是流民亡戶,衣衫襤褸、身無長物。
李思訓等人在潼關逗留這幾日,單單在關城附近所見從關東流入到關西的人口,一日之內多則數百、近千,少的時候也有百數人。
這還是在潼關驛路已經被封鎖的情況下,草野小路不只崎嶇難行,而且往往還會有猛獸、盜匪出沒,可以說是充滿了危險。但即便是這樣,仍然無阻流民們翻山越嶺的進入關西地域。換言之,哪怕冒著生命危險,他們都要由東向西而行。
李思訓身為政事堂宰相,當然也接觸過都畿民戶大量向關西流失的奏告,但當親眼見到這一幕的時候,心中也是大生感觸。
這些赤貧的小民們,又懂得什么大勢的取舍決斷,凡所行為無非出于一種趨利避害的本能,他們的腿腳便指向他們所自以為的生計活路!
以前身在朝堂,或可輕描淡寫的說上一句,小民多愚易惑、易躁難安。可是當這樣一幅遷徙的畫面清晰生動的呈現于眼前時,哪怕是李思訓這個當朝的宰相,都不由覺得朝廷失治失恤是一個事實,任何的狡辯都顯得有些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