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言萬歲起于何時已不可追,但具體確定在君王出入禮儀中,在長壽年間有了比較正式的規定,當然也只限于一些比較熱烈的場合。至于平時常朝禮見之類,仍然不需要如此露骨熱烈的表達。
圣駕于含元殿前稍作停留,在禮官的唱和之下,在場群臣各奉賀表。群臣賀表收集完畢之后,禮儀使歐陽通再捧正式的登基誥文,與新任中書侍郎姚元崇、門下侍中李元素并行入前,叩請皇帝用璽。
誥文用璽之后,李元素便手捧誥文闊行于前,諸王公并供奉官們隨輦景行于后,一路直向丹鳳門而去。
丹鳳門內大輦短留片刻,李元素先登城樓向城門外群臣宣讀皇帝登基誥文。誥文宣讀完畢之后,群臣再拜恭請皇帝登城接受禮拜。
此時東方天際已經魚白破曉,在晨曦光輝的照耀下,李潼緩緩登上了丹鳳門城樓,在侍者前后引領下端坐于早已經布置完畢的御座。眼下仍然不需要他開口表態,只是端坐不動,自有禮官繼續宣讀祝文以禱告天地。
此時丹鳳門內外,聚眾足有數萬,俱翹首以望盛禮,除了祝文禱告聲之外,余者雜聲悉數不聞。這一通祝文宣讀,持續了將近一個時辰,天色也從朝陽初升逐漸日上三竿。
隨著光線逐漸充足,李潼的視野也逐漸變得開闊起來,丹鳳門前班列參禮的群臣、道路兩側掌旗警戒的軍眾,以及長安百坊畫面,全都在他視野中徐徐排開,延伸向更加遙遠的山河、更加壯闊的疆土,似乎無邊無界,然而自今日始,皇命所行、無遠弗屆!
“禮訖!群臣赴朝,參拜新君!”
隨著禮官更加嘹亮的呼喊聲,丹鳳門前典禮告一段落。鐘鼓樂聲再次響起,李潼也從丹鳳門城樓行下重新登輦,群臣則魚貫行入,在御道兩側肅穆而行。
大輦重新返回了含元殿前的龍尾道,李潼自此落輦,開始緩步登上長長的階梯,兩側御道便有賀聲雷動。
此時,原本布置在紫宸殿的宮懸文物也已經被轉移到了含元殿當中,當皇帝身影出現在大殿門前時,鐘鼓頓止,兩班朝臣趨行登殿各自站定,禮官呼喊“再拜”,于是除了各充禮位的官員之外,群臣悉數行再拜大禮。
隨著更加莊重的宮懸樂聲響起,李潼才再拜登殿,直至含元殿正中,宮懸樂聲停止。原本告命天地祖宗的三名使臣也已經返回殿中,入前齊聲喊道:“天人有感,膺命持符,請陛下登此寶位,以應神明,以啟黎元!”
隨著臣員再請,李潼終于舉步上前,正式坐上了這大唐皇位。隨其落座,宮懸樂聲再次響起,自二王后國賓以降、六夷蕃君酋長各為翼從,齊齊登殿祝賀新君登基。
接下來這一通參拜新君的禮節雖然冗長枯燥,但李潼坐在黃位上卻是心情激動得很,來到這個世界數年之久,從最初一個朝不保夕的宗家閑流,一步一步成長為一個大權獨攬的人間至尊,當中有苦累、有挫折、有傷情、有恣意,但殿中那一聲聲叩拜祝賀,一遍又一遍的提醒著他、過去的終究已經過去,一個新的更加輝煌的起點已經就在他的腳下!
終于,在長達一個多時辰的唱名參拜之后,群臣俱已入殿且各入班列,而李潼也終于等到了能夠讓他發言的機會。
他手持大圭自席中立起,俯瞰殿中內外華夷文武群臣,開口笑道:“天地盈虛,皇王興替,消息有度,遷革有期。我大唐功于華夏、造于黎民,天與神器,斯世永享!昔者靖難扶鼎,今則共參嘉禮,朕代天行運,光啟邦家,戰戰臨事,幸而卿等亦精誠效忠、襄成不違,靖國之愿、至此已成!時位賜給,珍饈并享,此亦大義所趨!移駕麟德殿,燕饗諸卿,賀此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