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就算李潼有關愛兒子的一面,但他身為一個皇帝,同樣不容自身的權威被瓜分太多。如此要么就是與兒子頗有意見上的碰撞矛盾,要么就學唐玄宗,把兒子當豬一樣軟禁養起,限制其自由,不給任何權力。
想到這一點,李潼便有些開心不起來,希望這一天能夠晚一點到來,起碼給兒子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以及從容快樂的少年成長時間。起碼在李道奴十五歲之前,還沒有初步形成人生觀與價值觀的情況下,他不會考慮冊立太子。
拋開這一點閑計,在同姚元崇與張仁愿這兩名最重要的宰相達成意見統一后,接下來的事情就好辦多了。政事堂其他幾名宰相,包括一些在朝三品要員,在之后幾天時間里,也都陸續得到了圣人的召見,被告知事務相關。
眾人對此態度雖然也有不同,但基本上還是能夠求同存異,并沒有強烈反對的情況發生。
在與朝中重臣們意見統一后,李潼便又開始進行相關的人事調整。
政事堂中,姚元崇與張仁愿都是作風強勢之人,李潼在京的時候,可以壓制著他們各司其職、彼此互不干涉。可李潼若是離京,單憑太皇太后、未必能壓得住他們。
畢竟此一時彼一時,武周一朝武則天可以對宰相們手拿把抓,到了開元新朝則就很難。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也為了保證國中軍政大計能夠有條不紊的運行,李潼便將張仁愿任命為東都留守,著其前往洛陽,總督軍機相關的人事錢糧調度,而以姚元崇留守京中。
這樣的安排還有一層意思,那就是如果京中真有什么險惡大事發生,李潼在隴右自是可以統率大軍殺回,而張仁愿則就可以在洛陽召集中原人馬,東西合擊、消滅掉一切不穩定因素。
至于政事堂宰相們,劉幽求與王方慶確定跟隨圣人一同赴隴,劉幽求負責協助圣人處理并傳達軍機命令,王方慶則以尚書左仆射處理各種傳遞行在的政務事宜。
除此之外,王孝杰也會跟隨同行,當然并不是作為統兵大將,而是他眼下所擔任的鴻臚卿與理蕃使,負責外交上的人事接洽。
至于留守京中,則就由岐王李守禮與燕國公黑齒常之為內外軍事長官,統領京中禁衛人馬,負責大內與京城的治安維護。
在朝中人事調整進行的同時,各種年節典禮也在如期舉行,圣人與太皇太后頻繁的現身于各個典禮場合之中。大多數朝臣們都還沒有意識到接下來將會發生的巨大變化,畢竟圣人對太皇太后孝情深刻也是人盡皆知,往年也常有這樣的情景發生。
而朝臣們正式得知朝廷這一驚人的安排,則就是在安西大都護唐休璟入朝、并率西域諸邦國酋首入賀新年的典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