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以常人眼光看之,主人笑而如佛般大度。若以求教心態問之,主人半推半就中就過分謙虛起了驕傲。“此物乍看之下貌不驚人,其實……”。直接吹捧物的博大精神,間接吹捧自己的高深莫測。
現代意義上的玉,就在此種情況下登上了歷史舞臺。
玉,它初始的定義為石之美者。
普遍認為,不管翡翠、水晶還是瑪瑙,都統稱玉。稍專業稱呼些,就是多為綠色,間有白色,不透明的石頭。
美在何處?若讓一沒有經過閹割荼毒的孩童,面對玉石和水晶任選其一,那孩童往往會奔往晶瑩奪目、光潔照人的水晶。
水晶原石晶光閃閃、棱角分明,遠不如玉之圓潤,握可盈手。
北齊元景皓,面對委曲求全就可避免的殺身之禍,喊出了“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欽欽之語。
此處所說的玉,一般指認為水晶。水晶破碎后更是光芒四射、銳不可當,寓示著人之雖亡,鐵骨唯留傲錚。
如果是一塊綠色的玉石崩裂于地上,那就缺棱少角、色暗澤灰,似乎還不如瓦全來得堅強。
玉的現代定義,文雅的多也令人灰心地多——儒之集大成者。
古人云,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后世飽讀圣賢書的皇帝們,眼見中華四方不是蠻夷就是荒漠,也就一個個放下戒心,大膽地裝瘋賣傻起來。
他們非但不禁止祖上的殺雞取卵傳統,還想方設法地鼓勵起臣下屬民們放開地玩物喪志。
于是乎,在一片斗雞走狗大潮中,為男人談之色變、見之汗顏的綠色,也就堂而皇之的登上大雅之堂。
登堂歸登堂,總歸不是那么理直氣壯,因此黎民和百官在以綠為美的情況下,偶然也會喜歡些白色的玉石,就當是培養興趣之時順便起些混淆視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