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公司股權融資或變更都有讀者糾結,一句話,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也不是無腦白給,主角第一家公司主要是原始積累,還是互聯網公司,特點是容易融到錢,估值漲的快,但互聯網公司其實很容易暴斃,非常脆弱,比如北美鐵了心封殺你,歐美市場肯定是說沒就沒,而且很快就有替代者起來。
互聯網公司說白了就是快速斂財的機器,很容易被取代,這里可以給大家一個問題:目前市值1000億美元左右的洛馬公司,就是制造F22、F35戰機的公司,對比1.11萬億美元市值的微軟,大家說誰更重要?當然都重要,但假設老美必須二選一呢?毫無疑問肯定是洛馬。
真正不可替代的是建立互聯網本身的基礎設施,例如通信基礎設施、半導體、消費電子、人工智能。
枝葉繁茂的基礎是決定于底部的根,只要根還在,上面的枝葉枯萎了也能再次生長出來,根被刨了就真沒了。
就更別說新材料、新能源、軍工、生物醫學這些了。
昭靈不知道為什么只要但凡一丁點涉及到分股的劇情就有人接受不了,無論你給出多么合理的劇情安排,分股就是毒。
有時候真的挺讓人沮喪的。
其實反過來想想,除了國資企業,可有一家私企能100%獨資成長為千億級巨頭的?就算是國企為了全球化也會適當引入外資,只要控制權牢牢掌握即可。
可能會有人拿“這是網文,不是現實”來回懟,可網文也要講基奔法呀。
作為一名網文作者,最蛋疼的地方就是最怕遇到部分讀者:在本不該用現實情況的時候用這個來懟你,比如社交網站不可能在歐美做起來,直接就給你斃了;然后是本該用現實情況的時候無視再懟你,比如股權融資這個東西,也是直接斃了。
這種讀者是少部分,但也無比頭疼,為什么怕?昭靈一個人鋼不過啊,這邊要更新,想劇情,哪里顧得過來,而且還不能不管,所謂造謠一張嘴,辟謠跑斷腿。
可能又會說昭靈強行“雙標”,首先要搞清一個根本問題,不論是前者還是后者,根本目的是為了故事得以順利推進,不然就本末倒置了。
只盯著股權的問題,卻不想一本故事,其開篇設定一旦確定下來并以此展開劇情推進后,越往后展開,作者也不能想怎么寫就這么寫,只能從全局進行考量再下筆,心里默念千萬別歪了,牢記初心不忘主題,別寫商業科技文的主題突然變成主線去重生炒房了。
因為每寫出一章內容都會影響到后續劇情的發展,尤其是網文這種長篇,否則就收不回來了,俗稱寫崩。
倒不是說昭靈在自夸和寫很難不是誰都能寫的,其實不難,能寫作文就一定能寫故事,但肯定不容易,讀者只看就是了,一章一下子看完了,但作者要考慮很多才能把一章寫下來,所以真的不容易。
其實分股權最大的意義是昭靈在邏輯自洽的情況下有意壓制主角的財富增長速度,不壓制的話很快就血崩。
例如,當主角擁有幾千億美元可隨意支配的財富時,就會引出一個結果,只要去不造反什么的,基本上做什么都會毫無壓力,進入一個領域很快就可以用資金優勢打垮對手,分分鐘無敵,結果就成了流水賬。
想必都聽過“有錢可以為所欲為”這句話,真實的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