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當下的真實寫照。
本來,業內人士以為藍星音樂花巨資拿到版權之后會進行收費,沒想到還是免費。
頓時覺得羅晟傻傻的花錢,人倒是沒有被花傻,真要收費,藍星音樂在國內絕對是必死無疑,要知道現在霸榜的是白度mp3音樂搜索。
“我們貌似輸在當下,可終將贏得未來。”羅晟微笑的說道,旋即一臉無所謂的聳聳肩。
他巴不得就這樣被嘲笑一通,好悶聲發大財,到時候一紙版權就能輕輕松松的將之一網打盡,十余年之后終是會清算的,而業內同行也必將為不重視版權問題付出代價。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國內版的[藍星音樂]是免費的,但海外版[MusicSpace]音樂商店是付費的,畢竟市場環境不一樣,兩者有著巨大的差異性。
然而,在國內互聯網界人士對羅晟花費16.4億元(1.992億美元)的天價版權費,與全球五大唱片巨頭達成數字版權合作而無法理解,甚至群嘲不斷時,大洋彼岸有兩家科技巨頭公司卻因為羅晟此舉而重視了起來。
一家是蘋果公司,而另一家是微軟公司。
在藍星科技面前,都是巨無霸級別的存在,微軟公司在互聯網泡沫破滅之前,市值一度沖到了5830億美元,成為了當時的世界第一,泡沫破滅之后,到了今年的2004年科技公司其實大多都沒有恢復元氣,藍星科技只不過是個特別的例子而已,而微軟的市值幾乎被腰斬,現在還有2820億美元,排名世界第三。
微軟從神壇跌落之后,現在是通用電氣以3190億美元成為當下全世界市值最高的公司。
而還有一個不同尋常的現象卻沒多少人在意,那就現在這個時間節點,全球金融公司的地位正在瘋狂攀升,花旗、AIG、美國銀行紛紛擠入世界前十上市公司,似乎已經為幾年之后的金融危機埋下了伏筆。
而另一家盯上羅晟的科技巨頭蘋果公司,去年才完成咸魚大翻身,一直到去年2003年,蘋果公司還是一家被“非主流”用戶推崇的科技公司,雖然大眾都知道蘋果的產品很不錯,但愿意掏錢去買,為這種欣賞“埋單”的人并不多。
在2003年之前,蘋果的市值一路俯沖下滑到40億美元,喬幫主重新執掌蘋果數年也沒見多大起色。
但這一切,從2003年3月開始,也即是藍星科技公司成立一個月之后,蘋果開始起飛了。
喬布斯推出了iTunes,這是可能是蘋果公司歷史上最具革命性的創新產品,也推動了市值一路狂飆。
iTunes的出現改變了一切,這是喬幫主憋了五年的大招,隨著iTunes的出現,蘋果公司得以進入音樂市場,不僅僅是靠賣產品掙錢,還可以通過賣音樂來掙錢,從iPod推出開始,短短的三年時間,靠著iPod+iTunes組合為蘋果公司創收近100億美元,幾乎占了這家公司總收入的一半。
iTunes受到了來自用戶、合作伙伴的廣泛支持,因為iTunes的存在,能夠讓更多人更方便地下載和整理音樂,這也極大的促進了iPod的銷售,讓這款電產品在北美迅速流行了起來。
那些唱片公司也歡迎iTunes的出現,在此之前,唱片公司對于泛濫成災的盜版音樂無能為力,光是Napster網站幾乎就讓唱片公司脫了一層皮,但iTunes讓他們看到了數字音樂盈利的可能性。
當然,最高興的還是蘋果公司,通過賣iPod賺硬件的錢,也通過iTunes賺音樂的錢。
其實羅晟這次跟五大唱片公司談版權合作能如此順利,那些唱片巨頭也是看到了iTunes在數字音樂領域有著一家獨大的局面,唱片公司自己也曾一度想要經營數字音樂,結果換了個行業發現在科技界根本玩不轉,推出的產品被用戶罵成狗,所以就放棄了。
但顯然,iTunes在數字音樂領域一家獨大對于唱片公司是不利的,所以羅晟這次上門來談版權合作,那是相當順利,也算是在情理之中了。
因為站在唱片公司的角度來看,作為音樂服務制造商,掌握了版權,[MusicSpace]與[iTunes]甚至今后有更多的線上音樂商店平臺,這些平臺為了爭奪數字版權肯定是高價合作,顯然對唱片公司有利。
反正現在都覺得自己是贏家,而羅晟也好喬布斯也好,某意義上來說都是賺差價的“中間商”而已,搭建了一個線上平臺,把唱片公司旗下的歌曲數字版權與線上的消費者用戶連接起來,然后羅晟抽走了40%的分成,其實比喬布斯還狠,多抽了5%的分成比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