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旁邊的汪瓊自我開玩笑的道:“過去的日子里,我靠刷臉、刷了至少20位投資界的朋友,跟他們見了面,介紹一明的產品。但一圈走下來,依然沒有人看好頭條。最近有一兩家因為藍星科技的緣故表示愿意投的,但報價太低,又不符合我們的期望,國內的資本市場在藍星科技之前幾乎沒有看好一明和今日頭條的機構,確實挺沮喪的。”
其實更讓現在的張一明感到沮喪的是,目前的資本市場讀懂他和今日頭條的是藍星科技,但又恰恰是他不愿意接納的,因為他不想成為任何一家巨頭麾下的小弟。
另一方面其實也讓張一明感到驚恐,頭條的技術是智能推薦引擎,而智能這一塊藍星科技無疑是玩的最溜的那個,或者說蔚藍海岸,反正羅晟是現在的AI頭號玩家。
如今拒絕了藍星科技,張一明很清楚一旦藍星科技真的發力,頭條想要在競爭中突出重圍的幾率幾乎為零。
不但自己的千億級公司、成為全球最大的內容創作平臺的夢想會化為泡影,也感覺挺對不起海納這個投資者,因為頭條是海納唯一的天使項目,參與了頭條從0到1的整個過程。
曹宜注視著張一明有條不紊的說道:“在今天的互聯網創業圈,‘燒錢’似乎是每家創業公司每天都會遇到的問題,張總對今天的這種行業競爭局面有什么見解?”
聽到這話,張一明思考了片刻方才回答:“如果你的系統,整個效率比對手高很多的話,其實通過單純的燒錢,它能產生的競爭力是很小的。就比如說兩輛車,它的燃油燃燒到動力的轉化如果差了幾倍的話,那么光靠燒油的話,其實是規模越大,它虧損的越大,所以不論是燒錢還是不燒錢,應該在這個效率的前提之下。”
曹宜繼續問:“必須要正視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在競爭當中,無論如何LAT三巨頭都是繞不過去的一個話題,都可能面臨一個選擇,到底應該站在哪個隊列當中,這已經是互聯網創業圈里每個人都要面對的選擇題了,頭條有過這方面的思考嗎?”
張一明毫不猶豫的回答:“思考就是盡量不站隊。”
曹宜注視著他:“你說的好像盡量不站隊啊。”
張一明:“實事求是地說。也許羅晟的AI技術我們不得不用到,智能推送這塊藍星科技的技術潛力毋庸置疑。”
曹宜笑道:“坦率講我非常欣賞你這種實在,但如果站了隊,會對頭條發展產生什么影響呢?”
張一明回道:“步入新開年,藍星科技和阿里兩大巨頭圍繞支付市場而大打出手,整個行業風聲鶴唳,因為巨頭之間是相互防范和進入對方的領域,如果你站隊的話,可能競爭會更激烈,這是非常有可能的。我覺得主要是這點,我們倒沒有說特別說絕對不能站隊,或者不可以站隊,我覺得如果有機會相對獨立的做大,可能更有意義的吧。”
頓了片刻,張一明補充道:“因為其實國內互聯網當前的這種格局也有比較長的時間了,十多年了吧,如果能夠有新的公司起來,新興的平臺起來,我覺得這本身也是一個很好的示范吧。”
曹宜頓時哄然一笑,說道:“張總的做法倒是很直接的,業內也都看到了,在月初的時候,本來有傳言說藍星科技要入股頭條了,你直接說,你別來了,我還是想自己單干啊。對藍星科技如此,對阿里如此,對所有的巨頭招攬都是如此嗎?”
張一明帶著認真的表情與曹宜對視并回答:“我當時看到這個新聞的時候,有同事來問我,說我加入頭條不是成為藍星科技的員工,也許他是不是藍星科技前員工我不知道,他說我不是來成為藍星科技的員工的,所以我給他的回應說,其實我創立頭條也不是來成為藍星科技員工的。但這并不是說我們跟藍星科技合作或者競爭有什么問題,只是更想表達一個意思是說,我們希望能夠自己成為一個對社會有很大價值的平臺級公司,所以這個表述沒有針對性的意思。”
曹宜:“不是別人入股了多沒意思,而是不能自己長大變得多沒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