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梯的主體線纜總共兩條,從而構成平行的平面軌道,兩面兩軌讓穿梭載具單程上升與下降,互不影響。
等第一條主體線纜投放完成之后,第二條線纜會容易得多,基本上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兩條主線纜之間會有特質新材料制作而成的支架讓線纜保持線纜軌道的平行,這樣的支架每隔1.5公里的間距就會有一個,遠遠地望去,就是一條登天之梯,天梯之名亦是由此而來。
地面天塔基座有二十四條支線軌道,空天穿梭載具從主軌道進入上千米之高的天塔基座內部便會進入相應的支線,同理從地面出發的空天穿梭載具也會沿著支線軌道啟動進入主軌道一路直達太空,整個過程由人工智能進行協調分配交通資源。
當穿梭載具沿著主軌道一路登天,進入外太空超過400公里之后,到這段距離變會產生多個分叉支線,穿梭載具離開主軌道通過支線直達“先行者2號”空間站上面的各大分支站點。
而主軌道并沒有在“先行者2號”空間站而止,還會一路延伸到3.6萬公里同步軌道上的“先行者1號”空間站,這才是一段漫長的旅途。
從地面到“先行者2號”空間站四百多公里的距離不到一個小時就能抵達,而到同步軌道上的“先行者1號”空間站,則意味著還有接近55個小時的旅途,超過兩天的時間。
值得一提的是,“先行者1號”空間站在將來的人氣肯定是遠遠不如“先行者2號”的。
梯子的線纜一旦架設就會受到兩個力,一個是來自地面的地心引力,另一個就是同步軌道向太空拉的離心力,線纜必須要足夠承載這股拉伸力而不蹦斷,“先行者1號”空間站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穩定整個天梯系統。
有了“先行者1號”空間站在同步軌道上就能達到平衡,確保了天梯不會被地心引力給拖下去。
羅晟關閉了太空天梯的模擬影像。
從今年開始,“先行者1號”空間站的物資就要開始送往太空,依托現有的2號空間站進入模塊化組裝核心骨架,然后利用自身的動力系統泊入同步軌道。
工程的進展比團隊預期的要快,這要得益于國內經濟和工業恢復的速度超預期,同時羅晟也低估了太空天梯對整個工業的貢獻和影響力。
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可以毫不夸張的說,當前以國內為主的全球經濟在后太陽風暴時代復蘇,80%以上都是圍繞著為天空天梯服務的,堪稱是舉國家工業之力也絲毫不為過。
這有點像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老美宣布參戰后,國內的軍事工業開足馬力迎來了蓬勃發展,航空母艦都是一年下水一條的速度,堪稱暴兵如尿崩。
太空天梯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只不過區別在于不是因為戰爭驅動,而是因為一場宇宙天災所致,加速了天梯的速度。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光伏產業了,因為太空天梯硬是把已經過剩的光伏產業給干到了產能嚴重不足。
這樣的例子可謂是不勝枚舉。
天梯工程成為了后太陽風暴時代“新基建”拉動經濟復蘇的絕對主力,這一點毋庸置疑。
“羅哥,你和市領導約見面談的事宜該出發了,不然要遲到了。”林雅進入辦公室提醒。
“那走吧。”羅晟點了點頭。
天梯工程固然是最重要的項目,不過距離梯子“通車”仍然有一段時間,而通過天梯工程衍生出來的一系列新興技術在別的領域依然可以大放異彩,這也是天梯工程對整個人類的另一大貢獻。
比如高溫超導磁浮技術,對于重塑后太陽風暴時代的城市交通有著巨大的意義,羅晟決定做一把推手,正好破而后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