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最后一冊《武經》,李逸之拿起了《道經》第一冊。
道經開篇:世間如苦海,人之肉身如渡海之筏,然苦海無邊,筏終腐朽,唯有神魂堅固,則可舍棄舟筏,以自身之力,游至苦海彼岸。
武道煉體,以肉身不腐超脫彼岸;修道煉魂,以神魂不滅超脫彼岸。
兩者雖然道路不通,但卻殊途同歸,都是為了追求不腐不滅的不朽。
看到這里,李逸之又聯想到,他的修煉體系的核心是什么?
他的修煉之法,屬于武道體系,追求肉身不腐,但是同樣在追求對能量的運用和掌控。
從這一點上看,他的修煉體系要強于陽神的體系。
因為陽神世界的武道體系,著重對肉身的開發,從煉體到煉竅,再多血肉衍生、千變萬化,基點都是在肉身上。
這樣的好處,就是能夠把肉身的潛能開發到極致。
但是弊處也很明顯,就是無法像李逸之這般,把全身力量匯聚于一點,從而可以爆發出更強的戰力,也無法形成肉身與能量核心之間的循環反哺。
從修煉過程上來講,肯定要更艱難很多。
收回了思緒,李逸之繼續往下快速地翻看起來。
修道煉魂,共分十大層次,分別為:定神,出殼,夜游,日游,驅物,顯形,附體,奪舍,雷劫,陽神。
相比《武經》,《道經》里面就充斥著大量的廢話了,絕大部分都是灌輸如何忠君愛國,以及培養高尚品德的,真正的修道之法是少之又少。
特別是奪舍鬼仙之后,要不就是空洞的理論,要不就干脆是通篇廢話,有用的信息沒有幾句。
因而,李逸之僅僅花了小半個小時,就翻完了四十九本書冊。
放下最后一冊道經,李逸之忽然想到了‘神’。
在這以前,他并不認為人有靈魂的存在,思維的本質就是腦電波,所謂的‘神’,更可能相當于精神力。
不過現在,李逸之卻是明白過來了,‘神’就是神魂。
在陽神世界里,也有拳意的存在,一般只有武圣級的強者才能夠領悟,人仙巔峰更是可以拳意實質化,威力可以撼動空間。
他以前每動用一次拳意,都會感覺到精神疲憊,主要原因還是神魂太弱了。
不像這陽神世界里的武圣,他們已經靈肉合一,神魂無比的強大,根本不懼消耗。
“不過,只要修煉了道法,日后我便毫無顧忌地使用拳意了。”
李逸之暗忖著,他在《乾坤典》雖然收錄了不少的鍛神之法,但是和這個世界的修道體系了相比,簡直就是旁枝末節。
“現在,我也初步了解了陽神的修煉體系,該取出《過去彌陀經》了。”
李逸之再次拿起了《武經》,開始一冊一冊的仔細檢查和感應。
因為《過去彌陀經》,就藏在其中一冊書籍中。
他以血氣滲透進書冊里,檢查的速度很快。
忽然,李逸之眼睛一亮,自語道:“找到了。”
他手掌在書冊的后封頁上拂過,這封頁的一面便浮現出一層紙屑,露出了一張略帶暗金色的紙,上面密密麻麻的全部都是小字經文,還有圖畫,似乎是金箔。
李逸之提起經文,發現這經文竟像是綢卷一樣,提起來一大塊,極薄,長寬足有一米!
上面密密麻麻全部是文字,當中是一尊金色的佛像,端坐虛空之中,無數的日月星辰圍繞其旋轉。
看著這尊佛像,李逸之感覺就像是看到了千倍世以前的自己。
似乎更有無數佛理,在這佛像上呈現,讓人忍不住要沉浸其中,開發出內心深處的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