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經過這段時間的修煉,讓他神魂壯大的不少,但是離一次雷劫,還是有著不小的距離。
如果貿然渡劫,那必然是必死無疑。
修道最重天分,更重積累。
如果是武道,很多人可以在短短二三十年內,就能夠修煉到人仙境,相當于四次雷劫。
可如果是修道的話,能夠在壽元耗盡前修煉成鬼仙,就已經是萬中無一,就更別說是渡過雷劫了。
整個大千世界,目前所有的雷劫高手加起來,也絕對不超過三十個。
要知道即便是六大圣地,能夠渡過雷劫者也是屈指可數,如太上道一人,真罡門一人,玄天館兩人,桃神道一個也沒有。
唯有精元神廟最多,但也才五人而已,教皇加四大祭祀,而且基本上都是一次雷劫。
并且,這些渡過雷劫的人,無一不是修煉了數十,甚至是數百年的。
由此可見,想要渡過雷劫,是有多么的艱難。
不過,有一個人是例外,那就是原著中的洪易。
僅僅數年的時間,他就從一個小白,修煉到了九次雷劫巔峰。
李逸之回想著原著中的洪易修煉經歷,在前期,洪易都是一步一個腳印,雖然人是修道奇才,但還沒有超過人的想象力。
可是自從開始編撰《易經》后,洪易就像是開了掛一般,渡劫跟吃飯喝水一般,輕而易舉。
在這其中,《易經》不是關鍵,關鍵是編撰《易經》的過程。
借助編撰《易經》,洪易遍閱天下群書,完成了無比龐大的積累,從而可以輕松渡過雷劫。
實際上,這可以看作是洪易在重復中古諸子的道路。
中古時期,諸子不修煉,只讀書。
而一朝修煉,直接便可渡過七次雷劫,成就造物主。
當然,李逸之不用去編撰《易經》。
作為華夏文明的源頭,群經之首,他自然不可能不讀。
因而對于李逸之來說,他接下來只要去深入研究《易經》即可,領悟其中的大道,省略了洪易去群書中領悟大道的過程。
當然,那怕李逸之自認為悟性不差,但是無論怎么研究《易經》,他也肯定是無法超過未來的洪易。
但是他卻還有一個大殺手锏,那就是《道德經》。
要知道在華夏文明里,《易經》雖然號稱群經之首,但是卻也無法完全壓過《道德經》的地位。
因為《易經》講的是天道,以天道變化,探求人道的發展;《道德經》講的卻是大道,以大道變化,探求人道的發展,立意不同。
而在陽神世界,是沒有《道德經》的。
可以說,來到了陽神世界,李逸之天生就帶著最牛逼的金手指。
他相信,只要不斷深入地研究這兩本經書,他一定可以完成龐大的積累,快速渡過九次雷劫。
花了一天的世界,李逸之把《易經》和《道德經》默寫了出來,編制成書,隨時攜帶著,準備接下來每日研讀。
因為在武道上,他現在已經沒有了多少的進步空間,除非能夠得到新的穴竅修煉之法。
而新的穴竅之法,或是他前往天外天,或是等天外天的強者,降臨大千世界。
默寫出兩本經書后,李逸之也準備離開神風國,回到大乾了。
算算時間,現在已經是臘月初五了,他離開諸天武館也快一年。
經過一年的發展,想必練氣之法已經完全傳遍天下了。
這段時間里,李逸之雖然是閉門修煉,但是偶爾也會出去轉轉。
他發現即便是在海外的神風國,如今的普通百姓,也都在紛紛修煉練氣之法。
如今時機成熟,也是該進行第二部計劃,傳出先天之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