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沒有足夠的行為本能來支撐他完成飛行的他,只能通過學習來使自己學會相關的技巧。
只是有些辛苦罷了。
莫歌大多數時候可以安全落地,但是難免有時還是會失去平衡摔個嘴啃泥,雖然一直沒有受到太大傷勢,但是渾身酸麻腫痛卻是免不了的。
他應該慶幸自己的謹慎,沒有直接從懸浮山上跳下來,否則現在早已涼透了。
努力終有回報。
當莫歌漸漸懂得如何在空中維持住平衡,如何通過撲翼來獲得一些維持浮空和前進的動力時,他已經可以憑借一次從山坡上的俯沖滑翔出去老遠。
雖然只是滑翔,卻已經勉強算得上是飛起來了。
大受鼓舞的莫歌繼續摸索著飛行的技巧。
此時他每沖出去一次,單單是重新跑回山坡頂上都得花費不少時間。
但這是必要的過程。
為了真正獲得飛行能力,他不厭其煩的重復著那些動作。
莫歌想要完成真正的飛行。
通過撲翼來獲得力量,通過調整飛翼的角度來進行變向,通過感受氣流來讓自己更順利的滑翔。
實際上,撲翼飛行真的是一項非常復雜的運動。
在歷史中,人類也曾經嘗試過撲翼飛行器的設計制造,但是所有嘗試無不以失敗告終。
那遠不是機械性的鼓動翅膀就能完成的過程。
在真正飛行的過程中,氣流的阻礙和幫助顯得無比重要。
處理不好,那么方向不定的氣流就是飛行的最大阻礙,利用得當,那么無處不在的氣流就會成為飛行的最佳助力。
最終,人類用機械性的做功和特殊的機翼形態來產生自己所需要的升力和前進的動力,不論是螺旋槳發動機或者是噴氣式發動機,皆是如此。
但是在面對過強的氣流時,人類的飛行器也同樣需要一些駕駛技巧來避免過多的對抗。
而直接利用身軀翱翔天際的飛行生物,則需要更加精細化的操作。
感受氣流、利用氣流。
時而順勢而為,時而奮力搏擊,這要根據具體的情況而定。
在這樣的過程中,身體的切實感受和經驗的積累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這并非一朝一夕能夠學會的,更不用說最終形成肌肉記憶了。
鳥類之所以能夠比較輕易的完成這個過程,還是多虧無數年里積累的生物本能,而對于莫歌來說,他并不具備這樣的條件。
連身體結構都與作為模板的伊卡蘭大為不同,整個運動模式當然只能從頭探索。
在這片山坡停留了將近一天的時間,莫歌也才摸索出一點皮毛而已。
而身體的情況卻已經不允許他繼續沉迷于此。
經過長時間的休眠改造身體,再加上這一天里可勁的折騰飛行,莫歌的身體已經到達了極限。
他非常餓。
而且肩背部位的肌肉已經開始超出負荷了。
實際上,莫歌已經察覺到了自己可以說是異想天開才設計出的運動結構存在的許多問題。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那些感覺活動不便的部分關節,肯定需要再改改。
那些感覺特別疲累、甚至疼痛難忍的肌肉,要嘛是結構分布有問題,要嘛就是得再增加一點體積,進行一些強化。
而有些幾乎用不到的肌肉,則可以考慮減少一些體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