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所謂的化學信號轉遞機制,正是通過其中一種突觸結構來實現的——化學突觸。
但是在地球生物體內,實際上還存在著另外一種突觸結構,被稱之為電突觸。
兩者的區別就在于,化學突觸通過釋放特殊化學物質作為傳遞信息的媒介來影響突觸后神經元。
而電突觸,它的信息傳遞是通過神經膜間的縫管連接來實現的,不需要神經遞質來介導,而是電信號直接傳遞。
電突觸的信號傳遞速度更快,消耗也更低,這樣看來是不是更有效率,更為先進?
然而實際上,電突觸這樣的結構卻只在低等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體內大量存在,高等脊椎動物體內則極少。
這是為什么?
簡單來說,電突觸最致命問題在于,通過電突觸直接傳遞的電信號具有雙向性,因而突觸前和突觸后的劃分在電突觸中并不是絕對的。
這就造成了一種結果,兩個信號同時產生,甚至多個信號匯聚的時候,這些信號就會形成極為嚴重的互相影響。
比如假設你突然想要尿尿了,通常我們可以通過大腦在一定時間里克制這種身體上的沖動。
但是如果你的神經都是通過電突觸傳遞信息,兩個信號將很可能就會出現互相干擾,到時候會不會直接尿出來或許就得看運氣了……
而化學觸突就不存在這種情況了,由于神經遞質的作用,可以保證信息傳遞的單向性,更好的幫助大腦工作。
甚至化學突觸還可以保證突觸后膜選擇性的接受前膜的信息,身體沖動什么的,大腦知道一下就好,也用不著疲勞轟炸嘛。
除非真的已經憋不住了……
另一方面,化學突觸還具有疲勞效應,習慣化、敏感化、長時程增強、長時程減弱等等看似不是太有效率的狀況。
然而這一切的種種,對于大腦的學習和記憶等高級功能都有著非常重要意義。
做一個簡單的比喻,電突觸形成的電信號神經纖維就是一條電線,而化學突觸形成的神經纖維就是附加了諸如半導體PN節、電子管、電容器等等會對電信號產生影響的電路。
一堆純粹的電線堆積在一起,那仍舊只是一堆電線。
但是一堆電子元器件連同導線堆積在一起,通過合適的組合,卻可以形成集成電路,甚至是最終構成計算機。
雖然關于大腦如何進行思考,如何形成自我意識,這個話題還遠遠超出了如今科學研究的極限。
然而關于化學突觸的重要作用卻是基本可以肯定的。
而且如果把一個化學突觸只當做一個最為簡單的半導體晶體管,那高等生物所擁有的“晶體管”數量也將是個非常可怕的數量級。
更何況化學突觸的作用還遠不是只有兩種狀態的晶體管可比。
討論有點長,但是回到最初的問題,如果莫歌將整個中樞神經系統中的化學突觸全部改造掉,那么很有可能,他的自我意識將無法再依靠這個只是一堆傳輸結構堆積起來的東西進行思考了。
實際上,要不是莫歌如今莫名增強的自我意識,此時將全身的周圍神經系統都改成了電化神經的他,或許對于身體的控制力反而會下降很多。
身體的本能行動很可能會時不時脫離大腦主觀意識的掌控。
或許在潘多拉星球之上,由無數樹木構成的龐大系統所誕生的艾娃,之所以從未在莫歌面前顯露出清晰的自我意識,正是受到這種情況的影響?
不管怎么說,對于神經系統方面的改造,基本上也只能到此為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