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這種蓄力爆發的機制也并非沒有缺點。
其一就是攻擊頻率的問題,由于需要一個蓄力的過程,當莫歌進行這種爆發性攻擊的時候,顯然攻擊間隔就會比原先長上許多。
還有一個靈活性的問題,在普通攻擊的時候莫歌可以做到收放自如,只要收著一點力,甚至攻擊到一半突然轉換目標都不是不可能。
而當進行蓄力爆發的時候,想必就是可放而不可收了。
當然這都只是應用上的選擇,實際上增加爆發機制之后莫歌也并非就不能再用普通攻擊了,因此這只是為莫歌增加了一種強力攻擊方式而已,有益無害。
但是還有一點最為可慮。
從上面的描述中就能知道,皮皮蝦的這種蓄力爆發是通過外骨骼的彈性形變來實現的。
很顯然,這是外骨骼的獨特優勢。
雖說在肢體的靈活轉向方面、以及對于大體型的內部支撐方面,外骨骼系統可能不如高等動物的內骨骼系統,但是在硬性出力以及這種機械性的蓄力爆發方面卻又有著明顯優勢。
然而既然是通過外骨骼的蓄力,那么外骨骼的強度和彈性性能就非常重要了。
如果外骨骼不夠堅韌,那么就很可能無法發揮肌肉的全部效能,說不定肌肉還有余力,外骨骼卻先承受不住斷裂開來了。
如何增加外骨骼的性能?
最直接的當然是改變外骨骼的構成基礎,更換成性能更強的材料。
然而莫歌卻沒有現成的素材來完成這種改變。
即便是皮皮蝦的原版甲殼也是不行的,因為皮皮蝦的掠肢之所以能夠達到那種性能,與它較小的體型是分不開的。
材料的大小尺度與它所表現出的性能直接相關,同樣的材料越是面積巨大就越是脆弱。
這也是大體型生物難以出現的原因之一,同樣本質的鈣化骨骼,放在小貓身上跳躍飛奔都沒問題,放在大象身上,雖然已經等比例增粗增厚,卻無法承受大象跳起五厘米高就會出現骨折。
在這方面,異形甲殼的性能已經比大多數生物材料優異太多了。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更簡單的辦法,那就是增加外骨骼的厚度,那么整體強度自然會有所提升。
但是莫歌又不想將自己的副肢改造成傻大黑粗的模樣,并且過于巨大的體積也同樣會影響副肢的靈活度。
或者在肢體總體積不變的情況下,向內增加外骨骼厚度?
那就必然會壓縮肌肉的存在空間,也同樣會影響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