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知識的獲取就不得不提一下,實際上腦蟲是擁有能夠直接獲取人類記憶的能力。
它那特殊的口器中隱藏著一根銳利的空心尖刺,其他進食方式不清楚,但是在原劇情中就表現過直插人類腦門吸取腦漿,并且以此得到人類腦子里記憶的能力。
照理說,已經吞食掉腦蟲的莫歌想要再現這種能力可以說沒有絲毫難度,但是出于心理層面的抵觸,莫歌并沒有選擇這么做。
他實在接受不了這種設定,即便他其實已經做過在別人看來或許也沒太大差別的事。
另外一重因素則是出于現實考慮,直接獲得那五人專家組的知識,和保留五人專家組讓他們一起幫助莫歌研究,這兩者看似第一種方式比較直接方便,但實際上第二種方式除了獲取知識相對麻煩之外卻也不是沒有好處,智慧大腦的各種靈感也是一個非常寶貴的潛在因素,所謂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更何況這些專家即便不算是最頂級,顯然也都是些聰明人才是。
所以在經過一番“友好溝通”,補齊了一些基礎知識之后,莫歌就開始真正考慮如何實現核聚變的應用了。
首先非常確定的一點,他將采取的是磁性約束的方案,不過所謂的磁性約束方案其實也包括了多種,最常見的兩種之中,一者稱之為仿星器,一者則名為托卡馬克。
兩者在外觀上差別不小,托卡馬克的反應室看起來就像個光滑游泳圈,而仿星器就像是個用松了的扭曲發箍,當然再加上原料輸入裝置,等離子加熱裝置和熱能轉換裝置等等設備,最終完成品其實看起來反而沒啥差別,都是一個巨大的金屬疙瘩。
之所以在反應室的外形上有所差異,原因在于要保持等離子體的穩定約束簡單的外部磁場是無法完成的,一系列的同心圓磁力線會導致內側磁場強度大于外側,帶電粒子受磁梯度力的影響,引起電荷分離電場,進而造成等離子體整體向外漂移。
所以托卡馬克環形螺旋磁籠的產生需要等離子體內部電流的協同運作,將磁力線構成類似無數面條旋轉扭合成的環形麻花,每一條磁力線既經過內側,又經過外側形成完整的閉環。
這樣一來設備看起來就對稱簡潔了,但是等離子體的超高溫和內部的超大電流卻不是那么好控制的,稍微有些擾動就很容易失去穩定結構,輕則熄火重則爆炸。
而仿星器的設計方案避免了等離子體內部的電流,把等離子體電流控制的難度轉為三維磁場設計和線圈加工安裝的難度,直接通過外部復雜的線圈,在內部搞出閉合、扭曲的環狀磁籠。
看似避免了等離子體內部電流使得運行更安全、更穩定,但是仿星器的最難點就在于外部螺旋繞組的線圈設計,那絕不是說說那么容易的,內內外外無數組扭曲線圈的空間搭配設計和功率分配問題,沒有超級計算機的模擬計算,想要實現這種事根本是不可能的。
當然除了這些難點之外,兩種設計都各自還存在著無數問題,這才導致了可控核聚變技術50年又50年的魔咒。
(網上一個梗:我上研究生的時候,某英國50幾歲的教授說道,他和我們一樣年輕的時候,有個50歲的老教授告訴他,50年后核聚變會廣泛應用,現在,他吧這句話轉送給我們……)
相對來說,五人專家組其實比較擅長已經被莫歌第一時間放棄的慣性約束方案,退而求其次就是仿星器方案,那都是由于老美的研究方向決定的,然而莫歌反而比較屬意托卡馬克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