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十年于很多人而言就是平凡的一年,但是于大唐而言其實并不平凡。
最大的變化可能就是兵制方面的,從中央到地方上的軍制都做出了一些改變,很好的加強了皇帝對于軍權的統治。
而這些確實也就只有李世民可以完成,只有他才對大唐軍隊有這么強的統治力和威望,讓這樣的改制得以順利的推行下去,而不用擔心被下面的眾多將領陰奉陽違。
李世民對對府兵制進行了調整,設立十二衛和太子東宮六率為府兵的中央管理機關。
大唐中央官署因在南衙辦公,故稱南衙或南司,十二衛屬南衙,由宰相負責,所以又稱為南衙禁軍。
而元從、羽林等禁軍起初沒有專門機構,多由皇帝通過宦官或武官親領。宦官居禁苑內,與南衙相對,故稱北衙。
禁軍常屯駐北門,所以稱為北衙禁軍,主要負責皇宮宿衛。
具體到地方上,府兵也是分別有同屬。
在武德初,設置軍府,由驃騎、車騎兩將軍府統領。武德六年,改驃騎為統軍,車騎為別將。
到貞觀十年,又改統軍為折沖都尉,別將為果毅都尉。軍府改稱折沖府。全國共設六百三十四府,關內有二百六十一府,分統于中央各衛。
皇帝通過兵部掌握了十二衛與六率所統府兵的發兵權,從而加強了對軍隊的控制。這對維護封建中央集權國家的安全與穩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因此,南北衙的建立也標志著封建軍事管理制度的成熟與完善。也同樣表明了李世民對于大唐軍權的徹底掌控。
不過同樣也是在這一年吐谷渾發生了內亂,起因是吐谷渾甘豆可汗(即慕容順)過去曾長期在唐朝做人質,吐谷渾人不服他統帥,最后立汗半年竟被部下殺死。甘豆可汗的兒子諾曷缽繼立。諾曷缽年幼,大臣爭權,國內大亂。
貞觀九年底,李世民下詔命兵部尚書侯君集帶兵前去聲援,先派使勸解,有不奉詔的,可以見機行事。
一直到貞觀十年三月,諾曷缽請求唐朝頒賜歷法,奉唐朝年號,并派子弟入侍。李世民這才封諾曷缽為河源郡王、烏地也拔勤豆可汗。
而李祐和李世民做的交易,就和這吐谷渾有著莫大的關系。
十二月的時候李世民葬長孫后于昭陵,謚文德。太宗自制表序,立在墓旁。
李世民的悲傷或許還會持續一段時間,但是于很多人而言,壓抑的氛圍至此總算可以告一段落了,比如說李祐就是這么想的。
所以選了個大概李世民心情能稍好點的日子,李祐獻上了他早就試驗成功的酒精,還有快成為后世普通人常識的縫合傷口的技術。
靠著這套組合技術的強大效果,成功的從李世民那里換來了他心儀已久的下屬,正是后來在吐谷渾一戰成名天下知,帶著百多人就把吐谷渾內亂給平定了的超級猛將——席君買。
一個如流星一般在歷史上璀璨耀眼,卻很快就變得沉寂的一閃而過的名字。
不過那是貞觀十五年的事了,眼下還沒有發生,所以于李世民而言,席君買還是個籍籍無名的小小果毅都尉,也就是原來的別將而已,一個只能統領百多人的小角色。
雖然有點奇怪李祐為什么會知道這個名字,也沒接到過李祐曾經和這些人有過接觸的消息,不過李世民還是依諾將席君買和他麾下的部分精銳騎兵調撥到了李祐的麾下。
嗯,和前幾次一樣,李世民壓根沒想好能賞賜給李祐些什么,就干脆的任憑他自己發揮了,倒是要看看他能多不著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