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頭實際上并不是那軍隊里的低級軍官,而是此時人們對于衙役的敬稱而已,只是一個縣令賞識的衙役和一個府尹賞識的衙役,這地位自然也是有很大差距的。
何況那陽谷縣令還不是真的賞識武松,更多的是靠著武松那打虎英雄的名頭來威懾他治下那因為過度搜刮而無比糟糕的治安而已,換言之武松屬于人家扯虎皮的對象。
而陳文昭則是真心欣賞著武松的忠厚老實,還有他打虎的勇猛。
尤其是有了李祐用玻璃珠開道疏通了上下關系,武松的事跡可是直接送到了陳文昭案頭的,這是真的器重。
這從武松走馬上任后時間不長就被破格提升為衙役班頭也能看得出來。
有武大郎的銀錢打底,武松的本事也確實強,他手下那些個衙役對他那也絕對是服氣的很,對于這次的破格提升倒是沒人有異議。
之后的事情一如李祐所計劃的那樣,上面有府尹陳文昭的照拂,中間有弟弟武松不遺余力的幫助,下面還有李祐靠著仗義疏財在民間積累的好名聲,他這事業發展的堪稱順分順水。
僅僅是政和六年這不大到一年的時間,李祐就已經從原來的那個武大郎,變成了如今的武大官人,在這東平府里也算是一號人物了。
上到文武官員,下到三教九流,販夫走卒,倒是有不少都聽說過他的大名,也搏了個類似“及時雨”一類的名號,說出去也是江湖人要豎起大拇指的。
李祐還吸取了柴大官人的教訓,或者說是他的性格和背景使然,習慣了以上位者的姿態來看到這些江湖草莽,李祐把自己的心態放的很平,是真的從內心里去接納這些人的做派。
和他們稱兄道弟,當然也少不了觥籌交錯,有人托庇到家中,或者短了路費,他都從不吝嗇伸手幫上一把,自然就有了好名聲。
偶爾有那不長眼的,或是因為潘金蓮的美色就動了歪心思,李祐當然也會出手教訓一下他們,讓這些人都知道他這個大官人可不是靠著弟弟的保護才能活的這般瀟灑的。
甚至有幾位江湖上有名有號的好手跑來挑戰過李祐,原本的對戰往往很快都會變成李祐的指導課,完全就不是一個級別的較量。
江湖人除了喜歡豪爽的,對于武藝高強的無疑更是敬服有佳,看到李祐展現出的高強本領,自然就更是認可這位武大官人了。
期間少不了也結實了一些梁山一百單八將中的人物,有得了他周濟的,也有受過他指點的,還有干脆被他救下的。
當然也有一些雖然不在那一百零八將中,本事卻是一點不差,甚至比其中不少人來的還要強橫的家伙投到了李祐麾下,為他馬首是瞻。
趁著這段時間,李祐忙碌之余也沒少指點武松的武藝,畢竟是唯一一個對他絕無二心的好漢,李祐自然希望武松的本領越強越好。
要說起來武松也算是天賦異稟的,本身他可是沒有名師指導的,說起來會的也就是幾手農家把式,不說野球拳吧,反正也不是很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