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整個一路大軍都對他信賴有加,對他的命令執行起來也不帶打檔的了。
那邊李世民沒采納先攻弱城,后攻安市城的正確建議,而繼續圍攻安市城的時候,李祐已經打下了將近半個高麗,跑去安市城下和李世民匯合了。
人馬多了,李祐這邊又是挾大勝之勢而來,剛搞定另一路高麗援軍,讓高麗這邊已經到了無人可派的地步,再對付起安市城自然是手到擒來。
李祐當然不能去搶李世民的風頭,也不可能讓李世民收回成命,把李績吆喝的屠城的命令給取消了,那樣豈不是弱了唐軍的名頭,也是減了幾位主帥的威信。
既然說了破城之日就是屠城之時,那就一定不能讓他們好過了。
李祐自個帶著麾下,先去把安市城周圍的弱城全給剪除掉,讓安市城徹底變成了孤島,沒了倚靠。
又把高麗的另一股援軍也被干掉了的消息給送到了安市城內,然后李祐就老實的跑去了安市城的背面,替李世民他們的大軍阻擋高麗內部可能的援軍,也是徹底斷了安市城的退路。
既如此,李世民麾下大軍士氣大振,加上李祐派了席君買和薛仁貴兩員無敵猛將幫忙統領先登,一舉攻上了城頭,就此城破!
之后的事情自然不用多說,對于壓抑了許久的眾兵士來說,大概可以算作一種另類的狂歡吧。
但是有了這么一遭,周圍的城市在震怖的同時也都走向了兩個極端,在面對唐軍的攻伐時,要么痛快的開城投降,徹底放棄了抵抗,要么就選擇了頑抗到底,連老人和孩子都上了城墻。
在費勁的完成了一次跑馬圈地,剩下的只有頑強的抵抗,很難再有快速推進,而后方時不時就有零星的反抗的情況下,遼左又早寒,草枯水凍,士馬難以久留,且軍糧將盡,李世民遂于貞觀十九年九月,下令從高麗班師。
此役攻拔高麗玄菟、橫山、蓋牟、磨米、遼東、白巖、卑沙、麥谷、銀山、后黃等十幾城,歷經新城、建安、駐驊,安市三大戰,殺敵六萬多人。
而唐兵死的了也就千多人,戰馬因為有了馬蹄鐵的保護,死傷也少了許多,足足比歷史上少了一半。
雖然沒能一鼓作氣的攻下高麗的全境,可也打下了高麗的大半地盤,即便未盡全功,也絕對算不上是失敗,這可真的是戰略撤退。
李世民其實有那么一點后悔,就是剛開始的策略出了問題,要是不屠戮安市城的話,說不定這一趟就能畢其功于一役。
眼下嗎,還是先穩住陣腳,消化掉已經到手的地盤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