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廣點點頭應了一聲,轉身開始制作油潑面。
在食不語這么些時間里,謝廣其實是一個不太惹人注意的存在。
因為他之前的工作的時間并不算固定,經常沒事就去葉家文那邊學習,常年消失不見。
只有蘇子放他們幾個知道謝廣的身份,其他人如果不打聽幾乎沒見過謝廣。
后來正式加入之后才開始負責其早餐面點和午餐、晚餐的面點。
只是相對于其它廚師點菜必須候班的情況謝廣會稍微好一些,謝廣每天準備的面的數量基本有限。
按照一碗面三兩左右的重量,一天也只需要兩百多斤的面粉就足夠經營。
加上謝廣手藝提升后白案的生意好了不少,陳楚懿和薛意特意配了兩個白案小工給他,更是讓他生出不少時間可以研究新菜品。
油潑面正是他在蘇子放他們去滬城之后研究出來的新面點。
用的是白鹿原的小麥粉,只用鹽和水和面,確保面條的筋道。
和面手法是專門請教了陜省的老師傅。
二十斤面,十斤水,半斤鹽!
而且和面的水一定不能一次加到位,那樣和出來的面叫做傷水面。
油潑面的和面不能像一般和面那樣放在桌子上,得用一個墩子頂著陶缸,在缸里面和面。
這樣和面的時候廚師只能彎著身子,用全身的力氣去和面,和出來的面才會更加筋道。
而且得分三次加水,第一次只能加一半。
和面的時候,全程手不沾水,就像是小時候玩泥巴一樣,把四周的干面粉不停舀起來放到中間。
如此反復,直到面粉全部變成絮狀物之后再將所有的面絮擠壓在一起,適當加入鹽水。
團好的面團用一塊干凈、潮而不濕的白布蓋上放在缸底餳面。
這叫初餳!
等十幾分鐘,面團變得光滑并且有彈性的時候拿出,在面板上搓條,刷上一層黃亮的植物油。
讓面條不能粘連,這時候開始二次餳面。
之后再揪成拳頭大小的面團,全部再刷一層油,開始三餳。
如此三次,面才可以最終用來制作油潑面的扯面。
謝廣學的手法格外老練。
將餳好的面團在面板上搓成條,壓扁,搟面杖來回一滾,立刻變成三指寬,半指厚的面條。
捏住兩邊向外抻開,在面板上面一打,響聲之后立刻變成一道三指寬的白練。
對折三次,一條面就全部扯好。
因為這個動作,在陜省也有很多人將油潑面稱為油潑扯面。
有些厲害的師父,能用一根面煮出足夠五人吃的面來。
在壽宴上面,這種面也格外受歡迎。
吃面的壽星叫福壽不斷,分到壽面的親朋好友叫有福同享。
旁邊的水已經燒開,這是從早上就沸騰到現在的面湯。
不說別的,只是聞著味道就有一種格外誘人的面香。
用這樣的老面湯煮出來的面最受喜愛面食地區的食客歡迎。
而且不少老客在吃碗面后都會再找莫小米叫上一碗,免費,好喝,一口下去,把吃面后還恰好能容納一些的腸胃滿足的妥妥的。
這邊鍋里煮這面,邊上謝廣已經開始準備油潑面的材料。
干秦椒用石臼舂成大片,再和新鮮切好的香蔥、蒜苗一起放在邊上,只等著最后熱油一澆,綻放出無比勾人的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