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永生”手術面世以來,全球生育率大幅下降,并逐年降低。
經調查,富人的生育率降幅最大,富人們覺的生育是為了傳承財富,現在既然可以“永生”,那么還生孩子做什么?
難道生出來分自己的財富嗎?
生育并非必要,自然也就大幅降低。
而窮人們呢?富人可以永生,窮人可不行,那么怎么也生育率降低了呢?
因為養不起!這個答案在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
二十六世紀,科技極其發達,越來越多的簡單勞動崗位被機器取代,就業崗位大幅度減少,剩余的崗位多數集中到了服務娛樂業,這個“以人為本”的行業。
這個行業原本也是有要求和技術要求的,但卻是不高,再加上就業基數太大,上升通道還基本斷絕。
為了提高自己的就業優勢,這個市場便成為比拼底線的游戲。
生活已如此艱辛,如何再能奢求其它?
隨著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生育率越來越低,眼看著這個畸形的社會就到了要崩潰的邊緣,聯邦政府急忙推出補救政策。
由聯邦政府牽頭,有錢人們紛紛捐款,在世界各地修建大量的福利院。
并出臺臨時政策,每生一個孩子就給父母一定補助,生下的孩子則由福利院扶養至成年。
此政策一出臺,在底層掙扎的窮人紛紛響應,一時間生育率彪升。
富人們和聯邦政府見政策如此有效,遂將此政策定為基本國策,每年通過調整補助多少,進而干涉生育率。
就這樣這個即將崩壞的社會,再次穩定下來。
但是也變的更加畸形,當生育變成了謀生手段,那親情置于何地?
如果親情都泯滅,那人類其它的情感又如何獨存?
如果情感不存?那時這人間還是人間么?人還是人嗎?怕是地獄也不過如此了吧?
然而這個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又一個問題出現了!
一個社會沒有了死亡,資源得不到流轉,地位沒有了提升的空間……
富人們也開始出現了矛盾,階級再次開始分化。
與一無所有的窮人不同,富人們并沒有難以企及的差距,也就是說即將被分化的富人,仍然有掀桌子的能力。
為了不在未來變成一無所有的窮人,他們只能反抗,也必須反抗。
矛盾開始激化……
終于,戰爭爆發了!
這個世界迎也來了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