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9年,法國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以蒸汽機為主動力裝置的戰列艦“拿破侖”號,該艦不受風和海流的影響,提高了航速,在戰斗中可以自由進行戰術機動,而且裝配了100門火炮,火力比以前的戰列艦更加強大,標志著蒸汽戰列艦時代的到來,但它仍掛有作為輔助動力的風帆。
法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建造蒸汽戰艦的國家。1849年建成的拿破侖號戰列艦,裝備100門舷炮,排水量5000噸,不但是全世界第一艘蒸汽動力的軍艦,而且使用螺旋槳推進。但還是木殼船和并保留了風帆。1861年下水的英國第一艘鐵殼裝甲戰列艦“勇士”號,也掛有輔助的風帆。戰列艦上的風帆到20年后才逐漸消失。
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亞戰爭中,俄國的新式高爆彈將土耳其的木船打的全軍覆沒,而英法的蒸汽船又將俄國的木船打的落花流水。奠定了蒸汽裝甲戰艦在近代海軍中舉足輕重的統治地位。
對于世界上第一個建造蒸汽戰艦的國家,許浪是要打算提前實現的。
而且他還十分需要將世界上第一艘以蒸汽機為主動力裝置的戰列艦“拿破侖”號,以及后續的其它使用蒸汽機的戰列艦,也是提前制作出來。
不管是英國的,美國的,還是德國的。
只要一戰前夕的戰列艦都要提前研制出來。
包括迫擊炮。
還有一戰時期的坦克,馬克沁重機槍。
馬克沁機槍是世界上第一種真正成功的以火藥燃氣為能源的自動武器。馬克沁重機槍,中國稱賽電槍,該槍為英籍美國人海勒姆·史蒂文斯·馬克沁于1883年發明,并進行了原理性試驗,1884年獲得專利。
其口徑為11.43毫米,槍重27.2千克,采用槍管短后坐(19毫米)式自動方式,水冷槍管;采用容彈量為333發6.4米長的帆布彈帶供彈,彈帶可以接續,理論射速600發/分,可以單、連發射擊;也可以通過射速調節器調整為慢射速100發/分。
在馬克沁機槍出現以前,人們使用的槍都是非自動槍,子彈需要裝一顆發一顆。戰爭勝利的決定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裝彈速度的快慢,很多人還沒有來得及填上第二發子彈就莫名其妙地被擊斃了。而馬克沁的機槍,在發射瞬間,機槍和槍管扣合在一起,利用火藥氣體能量作為動力,通過一套機關打開彈膛,槍機繼續后坐將空彈殼退出并拋至槍外,然后帶動供彈機構壓縮復進簧,在彈簧力的作用下,槍機推彈到位,再次擊發。這樣一旦開始射擊,機關槍就可以一直射擊下去,直到子彈帶上的子彈打完為止,能夠省下很多裝彈時間。
美國工程師海勒姆斯蒂文斯馬克沁出身貧寒,通過勤奮自學而成為知名的發明家。
1882年,馬克沁赴英國考察時,發現士兵射擊時常因老式步槍的后坐力,肩膀被撞得青一塊紫一塊。這說明槍的后坐具有相當的能量,這種能量來自于槍彈發射時產生的火藥氣體。馬克沁正是從人們習以為常、熟視無睹的后坐現象中,為武器的自動連續射擊找到了理想的動力。馬克沁首先在一支老式的溫切斯特步槍上進行改裝試驗,利用射擊時子彈噴發的火藥氣體使槍完成開鎖、退殼、送彈、重新閉鎖等一系列動作,實現了單管槍的自動連續射擊,并減輕了槍的后坐力。馬克沁在1883年首先成功地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支自動步槍。后來,他根據從步槍上得來的經驗,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了他的槍管短后坐自動射擊原理。他還改變了傳統的供彈方式,制作了一條長達6米的帆布彈鏈。為機槍連續供彈。為給因連續高速射擊而發熱的槍管降溫冷卻,馬克沁還采用水冷方式。馬克沁在1884年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支能夠自動連續射擊的機槍,射速達每分鐘600發以上。
馬克沁重機槍首次實戰應用是在1893─1894年南中非洲羅得西亞英**隊與當地麥塔比利──蘇魯士人的戰爭中,在一次戰斗中,一支50余人的英國部隊僅憑4挺馬克沁重機槍打退了5000多麥塔比利人的幾十次沖鋒,打死了3000多人。
馬克沁重機槍獲得成功后,許多國家紛紛進行仿制,一些發明家和設計師針對馬克沁重機槍的原理和結構進行改進和發展。1892年,美國著名械設計家勃朗寧和奧地利陸軍尉馮奧德科萊克幾乎同時發明了最早利用火藥燃氣能量的導氣式自動原理的機槍,這種自動原理為今天的大多數機槍所采用。美國槍械設計師霍奇基斯所設計的1914型機槍是最早的氣冷式機槍,這種機槍取消了水冷式機槍上笨重的注水套筒,使機槍較為輕便。
該槍還在試制階段時,清政府即對這種威力巨大的新式武器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早在1888年就由金陵制造局開始引進仿制,從此,中國開始進入重機槍的制造時期。
真正讓馬克沁出風頭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當時德軍裝備了MG08式馬克沁重機槍,在索姆河戰斗中,一天的工夫就打死60000名英軍,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從那以后,各**隊相繼裝備馬克沁重機槍,馬克沁由此成為聞名的殺人利器。
所以說馬克沁重機槍在一戰里還是很有大作為,大殺傷力度的。
除了馬克沁重機槍,湯姆森沖鋒槍,許浪也是很想能夠提前研制生產出來,配備給自己的近衛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