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世人的記憶中,滿清就是保守落后的代名詞。
正是因為滿清的保守和閉關鎖國政策才導致了中華近代史的悲哀。可實際上滿清從一開始并非是保守的,相反滿清一直都是在學習之中進步,就拿最初努爾哈赤在遼東崛起來說吧,當時的滿清就靠著從前明學到的先進技術,這才一步步壯大起來。
之后的皇太極也是如此,皇太極依靠漢人的農業優勢在遼東開墾,大大緩解了遼東糧食問題,又靠著投靠滿清的漢軍工匠造出了大炮等火器,從而在軍事上更進一步。
隨后滿清趁中原大亂入關,僥幸坐了天下。在后來對中原的統治中,滿清依舊不斷吸收漢文化為己所用,從而從一個游牧民族逐漸轉融入中原文化。
如果說滿清從一開始就是一成不變的話,那么滿清絕對不可能做到這一步。后來之所以保守,那是因為滿清作為一個少數民族政權統治中原的無奈,一個外來者如果不用保守的方式閹割和限制中原文明進步的話,那么滿清是絕對無法進行長久統治的,從這點來說滿清高層采取這樣的舉措不能說錯,但問題在于這種保守措施原本是用來愚民的,可到了后面就連滿清統治者都把自己給騙得相信了,并以此為“祖制”遵守,如此滿清如何不會滅亡?
現在的滿清還遠沒到后世晚清的愚昧階段,就算是晚清時期,滿清不同樣也為了統治需要搞出了“洋務運動”。
其實在北京陷落之后,滿清上層就開始進行了反思,尤其是明軍的火器技術日新月異,更讓滿清原本為之自豪的“騎射無敵”成了一個笑話。
建興時期,滿清就著手研制和發展新的火器裝備,效仿明軍組建新軍,以此同大明抗衡。可相比大明的技術開放和人才層出不窮,滿清卻是舉步維艱,雖然搗鼓出了一些成果,可這些成果說白了只不過是照抄大明而已,并沒什么新意。
但不管怎么說,拿來主義還是有點效果的。郭親王之所以能夠在西域橫掃諸國,依靠的就是建興編練的新軍和制造的火器裝備。但隨著后來建興被雍正替代后,滿清的火器研制又一次陷入了停滯階段,從而導致滿清不進則退,白白浪費了幾年時間。
最初,建興把火器和新軍編練交給老大處理,作為續康熙之后的皇帝,建興從這點上氣度還是比后來的雍正強上幾分,他雖然和老大之間又奪位的矛盾,不過建興卻清楚老大在軍事上的才能不弱,何況剛剛登基的建興也需要一個善待兄弟的名聲,既然不放心讓老大領兵,那么放他出來做這些事也算是用人善用。
之后,建興又把老九,也就是淳親王特意放到研制火器的位置上,淳親王這人是皇子中對于格致研究最為精通的人,換后世的話來說,淳親王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理科人才,再加上淳親王又是建興的鐵桿兄弟,把他放到這個位置上既能牽制和防備老大,同時也能加快滿清對火器方面的研制和制造。
不得不說這個安排比較妥當,假如沒有意外的話憑著建興的這個安排滿清埋頭搞個幾年雖不能和明軍相比,但也不會太差。只可惜當雍正上位之后,直接就囚禁了老大和淳親王,然后把這些事務丟給了雍正自認信得過的人,但雍正卻不知道術有專攻的道理,他所用之人可靠是沒問題,可做出來的成績就差強人意了。
而現在,康德準備重拾當年建興的策略,以圖用這種方式增強滿清實力,從而改變一直被大明“爆打”的狀態。
所以,淳親王由東而來后,康德就讓他繼續之前的工作,對此淳親王自然不會拒絕,可他心里也清楚僅憑滿清現在的技術力量和資源要徹底改變目前狀況實在是太難了。
技術的差距不是說說就能彌補的,現在的大明技術已經超越了滿清一大截,其他的不說就說火槍和火炮吧,滿清這邊用的還是老式繩火槍和鳥槍,這些火槍裝填復雜,射程短,威力弱,使用中對天氣要求極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