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地重游,彷如隔世。
如今大明的京師,當年大清的北京城,在淳親王眼中熟悉而又陌生。
從馬家鋪車站下車,他們一行人登上了前往京師的馬車,馬車載著向北一路前行,半個多時辰就到京師。
一路上,官道和之前大不相同,滿清時期從豐臺到北京城就有官道,可現在的官道相比原來的官道無論是寬闊還是平整都不是之前能夠相比的。
至于馬家鋪這個地方,早年間淳親王是來過的,留給他的記憶僅僅只是豐臺地區的一個小鎮子,整個小鎮人口不足一千,周邊不是農田就是滿清貴族的莊子,來往的都是些普普通通的農民。
而現在的馬家鋪早就不是當年的模樣,現在的馬家鋪熱鬧非凡,當初的小鎮如今已是一個龐大的交通樞紐,整個車站的占地面積遠超之前馬家鋪整個鎮子兩倍還多。
除此之外,出了車站后,沿著官道兩旁隨處可見商鋪、酒樓、貨棧等等建筑,人來人往熱鬧非凡。
這來往的人中既有普通人,也有商人,更有官員,還有不少高鼻梁的西夷人,這樣的場景是以前根本無法想象的。
等越近京師,也越發熱鬧,當進入外城的時候,淳親王突然發現這走道和自己預料的不一樣。
按照之前的規矩,由豐臺向北入北京城需先進外城然后由崇文門而入,因為京城的九門南邊的分別是宣武門、正陽門和崇文門三門,其中宣武門因為靠近菜市口,被人稱為“死門”,而正陽門有專門的御道為皇帝出行專用,所以由南向北入京師通常都是走的崇文門。
崇文門最有名的是什么?當然是稅官了。
崇文門的門稅在整個清朝都是一項豐厚的來源,后世的和珅不就靠著崇文門收稅撈了無數銀子么?原本淳親王以為從崇文門入門的規矩和之前一樣,誰想這一次重回京師,崇文門卻前所未有的通暢。
隨著車流、人流的依次前進,在印象中天天堵得水泄不通的崇文門如今井然有序,守門的警察(衙役)除了查驗入城人員的身份證明外,對于個人攜帶的隨身物品基本不查,而運輸貨物也只是核對貨物清單品名和貨物是否相符,并沒見到收稅的流程。
排了僅僅一刻鐘,就輪到了淳親王一行,陪同淳親王的明軍軍官向守城的警察出示了文件,對方確認文件真實性后就直接放行了。入了城內,淳親王這時候再也忍不住了,開口詢問為何沒見崇文門收稅。
“收稅?為何要收稅?”明軍軍官詫異地反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