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的進步因為地形和空間的限制所帶來的制約暫時無法改變,相反沒有擁有什么火器,依舊大部分依靠傳統戰法的滿清和策妄阿拉布坦部反而好些,這也是明軍方面的無奈。
對此,朱怡成只能同意岳鐘琪的建議,讓明軍以鎮遠城為前進基礎進行修整,同時適當地向西準不推進,鞏固地方的統治。同時加緊對前線物資的運輸和補給,以滿足大軍需求。
可隨著戰線的不斷拉長,后期補給壓力也越來越大。大明的鐵路僅僅只開通道大同,由大同到河西走廊,再經河西走廊到前線,這一路足有幾千里地,前線大軍十多萬人,這么龐大的軍隊每日需要的物資消耗是天文數字,再加上一路上的損耗和人力物力,大明在這方面的壓力極大。
搞清楚了這點,朱怡成才明白為何在歷史上滿清拿下整個西域前后歷經三帝近百年時間,期間大小仗打了無數,耗費億萬萬兩白銀這才徹底拿下。
大明雖然比歷史上的滿清更強,財政也更雄厚,可是在沒有飛機大炮導彈和裝甲部隊這樣的鋼鐵洪流之下,依靠現在的軍事力量想以一戰就吞并整個西域根本就不可能。
現實擺在那邊,朱怡成也是無可奈何。此外陸軍部方面也提出了西域動用軍力過多,時間過長所導致的軍中一系列問題。
如果從最初朱怡成開始布局西域之戰到現在算起,前后已有三年多了,在這三年多的時間里西域方面的部隊是一增再增,同時許多部隊的軍士服役也到了一定限度。
大明軍制在朱怡成改制后已經類似于后世近代的軍制制度,取消了原本的軍戶制和征兵制,重開募兵制,同時又在募兵制的基礎上建立的服役制度。
這樣一來使得軍隊成為職業軍隊,雖然在財政支出上比較巨大,可帶來的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大明的軍事能夠維持現在的精銳,同朱怡成改制的軍制有相當的關聯,并且作為正式制度實施。
但這制度同樣也有弊端,或者說不是弊端而是這制度的規則限制。既然現在是服役制度,那么軍官暫且不說,士兵都是有服役期限的,按照大明目前的服役期限,普通士兵從入伍后通常為五年服役時間,如在服役時間內因功提升為軍官,那么就能轉為職業軍官繼續在軍中服役,要不然服役到期后就正常退役,回到地方進入預備役行列,給予安置。
也就是說,現在在前線的軍隊中已有不少人士兵已經達到了服役期限,按照軍制規定在接下來的時間內會有不少退役的人員。
軍方固然可以以戰時需要延長服役時間,可這樣做的弊端是顯而易見的,再加上大明軍隊中西北所占比例極少,長時間在外征戰思想情緒難免,這對軍隊士氣保持就帶來極不穩定的變化。
按照陸軍部和總參謀部的建議,目前西域之戰可暫由鎮遠戰役結束為節點,接下來的軍事行動需在調整后再進行。
此外,現在西域的部隊至少三分之一需要撤回,派其他部隊前去換防。除去普通士兵外,軍官包括將領同樣也是如此,其中就提到了岳鐘琪。
算下來,岳鐘琪在西域領兵前后已有五年多了,作為一方統帥他在西域的時間太長,這已不利于朝廷對軍隊的控制。對于岳鐘琪的忠心,朱怡成是比較放心的,可在這個問題上軍機處不少大臣都表示在適當的情況下把岳鐘琪調回來,這些大臣不僅包括文官,也有武將,眾人的這些看法就算是作為皇帝的朱怡成也無法忽視,在一定程度上朱怡成也是要考慮到他們的態度。
林林種種問題,再加上國際上各國情況的變化,大明內外看似平緩,實際問題諸多。朱怡成再心急也知道一口氣吃不成胖子,所以權衡之下決定放緩西域后一步計劃,先穩一穩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