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軍打下烏蘭烏德后,俄羅斯在烏蘭烏德囤積的大量物資全落到了明軍手中,這些物資不僅有著武器、軍備這些,還有足夠讓明軍和蒙古人吃上足足兩年的大量糧食。
烏蘭烏德原本就是俄羅斯在遠東的重鎮,明軍和蒙古騎兵攻進漠北兵指西伯利亞后,俄羅斯遠東總督府為避明軍鋒芒,并長期作戰不僅收縮兵力,同時也加緊向烏蘭烏德囤積物資。
而現在,這一大批物資全部成了明軍的戰利品,有了這些物資,明軍在烏蘭烏德根本就不用擔心后勤的問題,這也使得楊勖極為高興。
對于俘虜的俄羅斯人,楊勖采取了兩方面的政策。
其中城中的普通人,包括傳教士等等楊勖非得沒有為難他們,相反直接給每人發放了部分物資后令其三日內離開烏蘭烏德。
明軍是“文明軍隊”既然是這樣,屠城這種做法一般是干不出來的。再說了,這些普通人在烏蘭烏德并沒什么用處,把他們驅離走,可以為明軍和蒙古騎兵在此駐扎騰出位置,二來烏蘭烏德拿下后明軍要保證這里的絕對控制權,這些人如果依舊留在這里,終究是一個隱患。
至于把他們驅趕到哪里去,當然是貝加爾湖西岸的首府伊爾庫茨克了,那邊離烏蘭烏德并不算太遠,如果走的快的話也不過十來天的路程,眼下西伯利亞剛剛下第一場雪,這十來天的時間足夠這些人在真正的嚴寒到來前趕到首府伊爾庫茨克了。
這數萬人去了伊爾庫茨克,不僅能給烏蘭烏德的明軍減少物資和治安上的壓力,并且還能給伊爾庫茨克那邊帶去點麻煩。這樣兩全其美的辦法,楊勖當然樂于所見。
而俘虜的俄羅斯軍人,楊勖就沒有這么“仁慈”了,所謂對敵人的仁慈就是對自己的殘酷。
作為統帥的楊勖可不是什么活菩薩,他是血海尸山中殺出來的軍人,這些俘虜肯定是不能放歸的,可白白養著更不可能,在楊勖眼里這些俘虜是最好不過的勞力,烏蘭烏德的城墻在穴地攻城戰中損壞嚴重,這些俘虜正好拿來讓他們做些修筑城墻的工作,同時嚴冬馬上到來,城中的房屋、冬天燒火的木材嚴重不足,可以讓這些俘虜去城外砍伐樹木,收集材料建造住處等等。
管理俘虜的工作楊勖直接交給了蒙古人,此時由于天氣原因,鄂爾泰的主力騎兵已經開始南下,不過和明軍合兵的蒙古騎兵依舊還在。既然暫時沒仗打了,那么讓這些蒙古人去管理俘虜是最合適的選擇,而且蒙古人對待俘虜的態度向來不那么“友善”,這種臟活讓蒙古人去做可以說是最好選擇。
至于俘虜要面臨的結果如何,這個楊勖就管不著了,他要看見的只是結果而已,蒙古人怎么做自然有蒙古去決定。不過楊勖對蒙古人交代,俘虜的使用必須要滿足明軍和蒙古人在烏蘭烏德安然過冬的前提,其他的讓蒙古人自己看著辦。
“大帥,烏蘭烏德的主將如何處置”
當楊勖同蒙古人交代完這件事后,一旁副將提醒了他一句,這才讓楊勖想起了格里高利這個倒霉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