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他還參與包括編劇在內的幕后制作。
十七歲的時候,他到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的藝員訓練班受訓,最后考入TVB演員訓練班。
開啟了他一生讓人津津樂道的傳奇演繹生涯。
這里不得不提TVB演員訓練班,確實是個神奇的地方,可以看見,很多如今娛樂圈扛鼎人物都是從這里面出來的。
許是因為那時候TVB不拘一格招攬人才的作風,不論出身,只要有天賦才華,就會花精力培育,造就了一大批群星璀璨的天才演員。
現如今的娛樂圈,之所以沒有那些天才式的人物,或許就是因為晉升空間阻塞不通所致,即便有些人有渠道且兼具才華,可無人培育,也是白搭。
就像現如今的香江電影,幾十年時間,人們每每談論起娛樂業的大咖,大多數還是那些上世紀TVB訓練班出來的天才們。
如今,香江可以叫的上名的青年演員又有幾個。
即便是一些觀眾頗為熟悉的,可與當時劉德樺年輕時期,群星璀璨的局面對比,似乎多了一種衰敗之感,的確讓人唏噓。
包括國內演藝圈,程風自己就曾想過這個問題,每年幾百萬的招生量,程風就不信這么大的基數,就沒有所謂的天才式人物。
可為何出現在大屏幕上的年輕演員,那些人絕大多數都是平平無奇,即便有好的也是矮個里拔高個,看跟誰比,對比國外同年齡段的演員,不談影響力,單就只說表演專業程度,就是個渣。
還一天到晚觍著臉說給他們一點時間,慢慢積累。
別說什么需要花時間積累,人家八、九十年代,TVB訓練班,有些人一畢業,就挑大梁,表演精湛靈氣滿滿,他們怎么就不需要時間,讓觀眾陪跑?
即便周星星成名前夕有過一段跑龍套經歷,可人家也是在二十八歲左右的年紀奠定了自己無厘頭表演的風格,風靡亞洲。
更不要說星途坦蕩的其他人,雖然一些人已經漸漸淡出觀眾視野,可翻一翻舊時他們拍的老片,精湛傳神的演繹,依舊被記錄下來,對比參照一下,有可比性嗎?
人家怎么就不需要積累?怎么一畢業就能發光發熱?怎么不找找自身的原因?
對照現如今的年輕演員,出來以后還需要觀眾給他們時間,讓他們慢慢進步,讓他們慢慢積累,口口聲聲說給他們成長的空間,讓觀眾跟他們一起成長。
憑什么觀眾要陪你一起成長、陪練?
生澀別扭的演繹方式,你四年學習學到狗肚子里了?
觀眾消費花錢看你表演,而你呈現的演繹狀態這么不成熟,還要觀眾義務陪伴見證?
好比一碗面,消費者端上來就要吃,結果你說面是生的,要把面重新放在鍋里再煮煮!
這不扯淡嗎?已經給你下面做飯的時間,食客花錢了,端上來的時候,就要一碗熟透了的面,滋味暫且不談,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口味,酸甜苦辣各憑喜好,結果你卻說面是生的?
你演技不過關,那是你自己的事情,觀眾消費了,要的就是一個成品,產品不合格就是你的問題。
時間有限,生命有限,觀眾沒那個義務等你慢慢成長,當你的陪練。
綜上所述,程風認為就是源頭出了毛病,在人才選拔的機制上出現了問題,TVB之所以當初會造就那么多的天才人物。
就是因為無論那人是什么出身、什么背景,只做到了四個字:唯才是舉!
華娛影片如今青黃不接,就是因為丟了這四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