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擋各自性別的特點。
三大心理情節中,第一項,向異性轉變的心理情節,如果野牛比爾是徹底爆發出來,那么參議員就屬于藏在心底的那種。
一個是因為繼母虐待表現出來的強勢,身為弱小的他,從小日積月累爆發出轉變的心理情節。
一個是因為身為政治家,游走在男權社會,面對強勢的男權社會,漸漸出現的自我性別否認,深深的埋在心底。
二者表現不同,可是本質如出一轍。
一個連自我都不敢肯定的人,連身為女性的身份都是排斥的人,她的母親身份,自然得不到漢尼拔的認同。
所以漢尼拔,選擇了降下他的懲罰,讓她的女兒連同她身為母親的身份,一同逝去吧!
某種程度上,其實漢尼拔是按照她真實面目,順著她潛意識的自我認定做的這個決定。
程風認為,在這部沉默的羔羊里,整部影片,漢尼拔扮演的就是上帝,以一種上帝視角俯視眾人。
這一點從漢尼拔說過的一段話就可以看出來。
“上帝肯定也喜歡殺人的感覺,他時刻都在那么做,我們不就是照著上帝本人做出來的嗎?”
程風的認知里,漢尼拔就是以這種上帝視角的姿態,引領著他想幫或不幫的人,給予指引。
他的出現,更多的是引導女主,尤其是身為女性自我認知的蛻變。
不過前提是首先正視自己!
關于蛻變的隱喻,比爾的“蝴蝶”就是一個非常鮮明的例子。
其實沉默的羔羊,細細品讀,就會發現,這是一部女性題材電影,不過涉及了心理分析、懸疑、驚悚的元素。
其實從頭到尾,都是探討女性,這一性別自我如何蛻變的過程。
還記得,開機第一幕的時候,詹妮弗飾演的克拉麗斯,在密林里鍛煉。
在一顆樹下歇息時,樹上依次訂著的五個寫有紅色英文單詞的木板嗎?
“傷害”
“掙扎”
“痛苦”
“熱愛”
“驕傲”
第一次見面,程風的漢尼拔,用言語挑起了克拉麗斯兒時心理受到的傷害。
第二次見面,是讓她不斷徘徊于過往的回憶,和現實工作中的掙扎。
第三次見面,是漢尼拔讓克拉麗斯直面自己的痛苦。
第四次,漢尼拔要讓克拉麗斯,不再痛苦熱愛生活。
也就是程風接下來要出演的,整部影片中漢尼拔和克拉麗斯最后一次的見面。
而且為什么這部電影叫《沉默的羔羊》,也會在第四次會面得到答案。
至于驕傲!影片的大結局就是!
當然有人會問,同樣是第一次見面,漢尼拔為什么會選擇繼續幫助克拉麗斯,而拋棄凱瑟琳的參議員母親。
自我認知,自我肯定是最重要的先決條件。
漢尼拔之所以愿意指引克拉麗斯,其實在二人初見的時候,就已經有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