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希特勒不愿意把它們投入到非洲戰場上。
這一方面是因為希特勒認為打敗那些英國殖民軍不需要多先進的裝備,畢竟非洲也是英國的次要戰場,德軍面對的大多數是英軍的殖民軍。
其實這一點希特勒是完全想錯了,德軍對英軍沒有發起陸地上的進攻,所以英軍完全可以把陸軍精銳投入到非洲戰場。同時丘吉爾對非洲戰場的重視程度超出希特勒的想像,這主要是因為蘇伊士運河及地中海控制權的問題。這導致丘吉爾不惜勒緊褲腰帶全力支援非洲戰場,甚至突破德軍潛艇封鎖繞過好望角從英國本土運來軍隊和裝備也在所不惜。
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此時的希特勒一直在計劃著進攻蘇聯,所以他不愿意把太多的兵力和裝備投入到非洲。
直到希特勒從隆美爾那得到報告,發現非洲軍團的裝備完全對付不了英軍的“瑪蒂爾達”坦克,這才不得將這些裝備改頭換面一番。
這也可以算是希特勒失策的一點,在此之前他就應該收集足夠多的情報,比如“瑪蒂爾達”坦克裝甲的厚度,英軍的擁有量等等。
如果從一開始希特勒就知道這一點并給非洲軍團裝備PAK38的話,指不準隆美爾就能一股作氣把埃及都拿下來了。
秦川見過這款換裝了50MM坦克炮的“三號”坦克。
那是在德軍用新型“三號”坦克作戰場測驗的時候……相比起英國人那種一拍腦袋就把坦克分成“步兵坦克”和“巡洋坦克”的態度,德國人還是很嚴謹的,他們想看看新型坦克在實戰中對“瑪蒂爾達”坦克的擊穿效果。
要做到這一點其實很容易,德軍手里有大批從英軍那繳獲的“瑪蒂爾達”。
當然,德軍還是舍不得將那些可以使用的“瑪蒂爾達”當作實驗品,他們用拖車將幾輛出現故障無法維修,而且有用的零部件都被拆得差不多的坦克拖到實驗場。
秦川這個連當時也在場,因為那些科學家想讓實驗盡可能的貼近實戰,于是讓士兵在坦克后跟隨……秦川可一點都不喜歡這個任務,因為這意味著他和戰友們要在烈日下跟在坦克后吃灰塵。
“三號”坦克停了下來,然后“轟”的一聲,坦克車身一顫,一發炮彈就射了出去。
“六百米,無法穿透!”
坦克接著再往前進,一開始是間隔五十米打一次,500米后就是每隔十米打一次,而且至少要打三發……在500米距離上能穿透垂直角度的裝甲,并不代表就真的能穿透“瑪蒂爾達”的裝甲,因為目標坦克裝甲是傾斜的。
終于,在450米時第一發擊穿。
科研人員們不由發出一陣歡呼,這幾乎就代表這款坦克沒有問題了。
他們猜的沒錯,最終的測試結果是400米內能有效擊穿正面裝甲,500米內能有效擊穿側面裝甲,后部裝甲則在900米距離上都可以擊穿了。
(注:PAK38式反坦克炮在914米距離可以穿透著角為30度、厚度為50.8mm厚的裝甲板,“瑪蒂爾達”后部裝甲為50MM)
技術人員對這些實驗數據很滿意,其中一名上校軍銜的軍官一邊記錄著數據一邊略帶炫耀的對秦川說道:“它們可以很好的保護你們了!”
秦川回答道:“長官,我只想知道,你們為什么不給這玩意裝一部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