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宣傳的話風很快就變了:
“亞歷山大的兄弟們(穆斯林稱兄弟),我們是德意志帝國的隊伍!你們不要害怕,我們不是來征服亞歷山大的,更不是與你們為敵,我們的敵人是英國。我們知道,你們倍受英國的欺凌和壓迫,我們同樣也是……他們利用強大的武力逼迫我們簽下不平等條約,粗暴的干涉我們的內政。我們起來反抗了,所以我們才在這里……”
這話嚴格來說也不是假話,因為英、法等國的確是與德國簽訂了《凡爾賽條約》,條約里限制德國不能做這個不能做那個,于是德國與埃及就有了共同點也有共同的利益
但這才僅僅只是開始。
接著秦川就讓人找到一些“好人好事”來。
想找到“好人好事”其實并不困難,畢竟這是一場戰爭,而且德軍已經深入亞歷山大城五公里,在戰斗中總會有幾個德軍士兵救出埃及百姓的例子……何況就算沒有也可以“制造”幾個出來。
于是這些“被救”的埃及百姓很快就被請到了喇叭前現身說教:
一個六十幾歲的老頭用發顫的聲音對著話筒叫道:“阿里亞,我們的房子被炸塌了,是英國人干的,他們的火炮本來是瞄準德國人的坦克,卻把我們的房子炸掉了一半,你母親和你的妹妹已經死了,英國人沒有為他們的過錯負責,反而是德國人把我從瓦礫堆里救了出來……你還要替英國人賣命么?我希望你能站到我們這邊,他們(指德軍)是好人!”
老頭的兒子阿里亞是非洲第3師的,現在正與新西蘭第2師一同協防亞歷山大。
一個婦女一邊哭一邊用含糊不清的話說道:“塞義德,我們的孩子被炮彈炸傷了……英國人用我們的房子做掩體,我哭喊著希望他們能幫助我們,但英國人不愿意將時間和藥品浪費在我們身上。德國人來了,他們給孩子包扎,還給我們食物。你回來吧,塞義德……”
這個塞義德是個勞工,從昨晚起就被英軍緊急征用到港口附近去修筑工事了。
然后又有一個小男孩對著話筒用稚嫩的聲音說道:“爸爸,英國人占了我們的房子把我們趕了出來,我們沒有地方住了。德國人給我們搭了個帳蓬……”
接著還有一個又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這些故事表面上是針對身處對面的某個人,但其實卻是講給所有埃及人聽的。
這故事是如此之多,以至于等待講述的埃及人排成了一個長隊,而且德軍士兵還在到處收羅有故事的人并將他們帶到這來。
這種宣傳攻勢很快就起了作用,十幾分鐘后秦川就聽說有埃及人為德軍提供詳細的地圖,其中還有人能在地圖上指出英軍埋伏的地點。
確切的說是新西蘭軍,只是埃及人根本就分不清新西蘭軍還是英軍,于是都把他們稱作“英國人”。
有了地圖知道新西蘭軍的埋伏點后事情就變得簡單了。
坦克依舊像往常一樣帶著步兵前進,到埋伏點進入火力范圍后就隔遠了一陣猛轟猛打。
反觀新西蘭軍……他們手里的“英格蘭弓弩”射程只有一百米,所以對遠處朝他們猛轟的坦克一點辦法都沒有,就只有被動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