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么一來,德軍攻下亞歷山大在戰略上說沒有多大的意義。
但希特勒當然不會因為一個被認為是次要戰場的非洲而削弱對蘇聯的進攻力量,所以隆美爾的反對完全被撂置在一邊。
而另一邊的英國人其實也不好過。
其難處主要是在空軍方面,英軍在北非的戰機原本有五百多架,在戰斗中損失了一百多架只剩下三百六十余架。
德空軍第24聯隊轉向蘇聯后對英軍的確是好事,但英國空軍卻陷入一個兩難的境地……是否要重新在馬耳它島上布置空軍。
從戰略層面來說答案是肯定的,在馬耳它島上布置戰機可以有效的打擊德軍的補給線乃至逆轉戰局。
但是……
英國空軍的戰機及飛行員的素質普遍不如德軍,他們需要用數量的優勢保持他們在北非上空的制空權。
如果分出一部份戰機哪怕只是很小的一部份到馬耳它島,德國空軍就有可能掌握北非的制空權進而以亞歷山大為空軍基地封鎖蘇伊士運河和塞得港……這對英軍同樣也是致命的。
可是如果不在馬耳它島布署戰機的話,德軍得到充足的補給對英軍也同樣致命。
于是丘吉爾又向美國請求援助。
這時英、美就用了一個作弊的手段。
此時的美國還未參戰,雖然美國與英、蘇等國簽訂了《租借法案》,但這法案甚至規定不使用美國商船運輸……因為如果使用美國商船運輸的話,德國就有權力擊毀美國商船,于是美國不可避免的會被拖入戰爭。
也就是說,美國在印度洋、蘇伊士運河一帶用美國商船幫助英國運輸補給實際上已經違反合約同時也不能說是中立國了。
但這還只是其次……
為了能夠在馬耳他島快速布署戰機,丘吉爾居然向美國借用航空母艦,而美國居然也答應了。
要知道美國是未參戰的中立國,德軍是不能攻擊美**艦的,當然美**艦了不能有任何針對德軍的軍事行動。
而美**艦卻在幫助英國運輸戰機且以中立國的身份通過狹窄的直布羅陀海峽……如果是在交戰狀態,航空母艦是怎么也不可能進入狹窄的海峽的,那幾乎就是自尋死路。
結果,來自英國的126架飛機就這樣在美國“黃蜂號”及“鷹”號航空母艦的運輸下平安的抵達了馬耳它島。
馬耳它島上空也就是非洲軍團的補給線幾乎是一夜之間就被切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