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奧爾布里奇上校是指揮坦克的專家,他當然知道這時是坦克上場的時機,于是一聲令下,二十輛坦克就從坦克掩體內開了出來并分成兩部份分別朝英軍坦克的兩翼包抄過去。(另四輛做為預備隊以備不時之需)
從兩翼包抄也就意味著這些坦克走的是斜線。
就像之前所說的,德軍坦克很分散,互相之間至少相隔上百米。同時每一輛坦克后都還有步兵跟隨,這也就意味著它們的速度都不快,否則步兵很快就會被甩到后頭也就失去意義。
一般情況下,坦克作戰如果這么分散無異于自尋死路,因為坦克作戰在講究步坦協同的同時還講坦克間的協同,所以它們通常是間隔十幾米排成戰斗隊形向敵人發起沖鋒,這樣在某個單位面積上,己方一輛坦克被敵人瞄準時就可能有另一輛坦克在在同時瞄準敵人,于是就可以在同樣的時間內盡可能多的擊毀敵人坦克并最終獲得勝利。
如果坦克過于分散,在單位面積上就有可能出現己方一輛坦克必須同時面對敵人兩輛、三輛甚至更多坦克的情況。
就像現在這樣,英軍有五十幾輛坦克而德軍卻只有二十輛,數量對比已經是二比一。
德軍再把自己的坦克分散,于是就有可能出現德軍坦克一比三乃至面對更多英軍坦克的情況。
如果英軍坦克不是“格蘭特將軍”式,應該說英軍獲勝的機率很大。
因為可以想像,在坦克性能相差不大的情況下,三輛甚至更多的“格蘭特將軍”式對一輛“三號”……那會在短時間內迅速將其摧毀,然后這三輛“格蘭特將軍”又可以尋找新的目標,不久德軍坦克就會出現雪崩式的潰敗。
問題就是英軍用的是“格蘭特將軍”式坦克……
德軍依舊采用短停射的方式,也就是行駛一段距離然后停下瞄準射擊。
只不過德軍坦克停下射擊的時間很短。
這是由德軍炮手的素質決定的,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英軍坦克密集扎堆而且體積龐大,德軍炮手要找到目標更容易。
如果再深究的話,德軍“三號”坦克重量更輕、車體均稱,這使它由運動到靜止時能夠更快的穩定下來。
于是德軍“三號”坦克總是能在短短的十幾秒內就能完成一次短停射,并再次開動繼續前進。
反觀英軍的“格蘭特將軍”式坦克……
首先是英軍坦克乘員素質差,也不好協同,這一點在坦克作戰中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格蘭特將軍”式坦克,因為如果要操作75MM炮的話必須要求駕駛員與炮手幾近完美的配合……駕駛員駕駛著坦克轉向,如果轉向不到位,比如角度太小或是太大了,那么75MM炮的炮手無論如何也無法瞄準目標,這無疑會給英軍坦克乘員帶來很大的困難。
其次就是“格蘭特將軍”式坦克車身較重而且不勻稱……將近28噸的自重,比“三號”足足重了8噸。
更糟糕的還是它的炮塔在左側,75MM炮在中部右側,車身又有三米多高重心不穩……這主要是由“格蘭特將軍”式坦克的設計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