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練了半個月,秦川認為時機已經差不多了,于是就發展到下一步也就是全軍訓練。
埃爾溫教官對此有異議,因為他認為演習雖然很成功,大多數士兵都能堅持到最后,但還沒到敲定教材普及訓練的時候,萬一還有什么問題沒有發現并投入到戰場中就會害一些人喪命。
埃爾溫教官這種對生命負責的態度是值得肯定的,而且德國人普遍也比較嚴謹、認真。
但秦川卻知道有些問題在演習里是發現不了,所以必須投入實戰一邊發現一邊解決。
更重要的還是,“冷槍冷炮”運動相對于狙擊手來說更強調的是“量”而不是“質”……它是一種成規模的狙擊作戰,是一種集小勝為大勝甚至也可以說是一種心理戰。
因為有隆美爾的支持,所以計劃很快就落實下來。
第21裝甲師的訓練由秦川帶領著30名學員做為教員負責,第15裝甲師則由埃爾溫帶著另30名學員負責。
當然,人選大多是從步兵團調用……裝甲團的兵大多有一定技能,雖然此時德軍面臨著無坦克可用的尷尬境地,但難保有一天會有坦克運來。
另一方面裝甲團的士兵受到相關的步戰訓練也很少,想要從他們中挑選出合格的狙擊手顯然更困難,于是秦川干脆就把裝甲團排除在外。
炮兵可以挑選一部份,這主要是狙擊部隊里也需要能夠引導炮兵進行轟炸的炮兵觀察員……原本秦川是想讓狙擊手學習這些知識,但發現其實有個更簡單的方法,那就是讓炮兵觀察員與狙擊手混編在一起在前線潛伏,觀察員只配戴望遠鏡在較遠的距離與炮兵聯系,因為他們距離較遠而且不開槍,所以安全性要高得多。
其實這也是時間不夠的無奈之舉,因為真正能發現需要轟炸目標并與狙擊手配合的還是狙擊手。
原本秦川認為這需要幾天的宣傳工作甚至軍官的動員,因為這畢竟是吃力不討好的事,能在后方呆著種種地、吹吹海風,誰會愿意走上戰場尤其還是要一動不動的趴在敵人眼底下一整天。
但沒想到來報名參加的士兵人數比想像的要多得多,只半天的時間就有五百多人……這人數其實已經夠組建起秦川所需要的狙擊部隊了,但人數還在不斷的增加。
秦川好奇的問其中一名下士:“士兵,你報名參加的目的是什么?”
“這需要目的么?”下士有些疑惑的望著秦川:“我認為我能勝任這個任務,所以我就來了!”
秦川感到有些不可思議,同時又覺得德軍士兵其實很可愛,他們把戰斗當作自己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因為相信自己能勝任所以就來了。
當然,這其中也不乏貪生怕死之輩,就像之前就出現過逃兵,但他們的軍隊從總體來說還是有一種類似于“騎士精神”的軍魂,這就使他們與意大利軍隊和非洲軍隊有本質的區別。
這其中尤其是非洲軍隊,他們中許多人只認部落不認國家,所以當然就會各自都有保存實力的想法于是整支部隊就形同一盤散沙一擊即潰。
由于德軍士兵這種戰斗自覺性和主動性,再加上他們大多都是從戰場打滾出來的士兵,同時秦川教給他們的又是之前演習中總結出來的經驗,所以訓練進程相當快,僅僅兩周的訓練就已經基本達到要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