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來秦川才知道瓦爾多所言不虛。
這其實跟德國也有關系……德國占領了法國北部,只留下維希政府茍且偷安。
但達爾朗卻并不甘心繼續這樣,他知道法國如果要保全自己最終還得依靠自己的武裝力量……在德、英、美之間游走只能延長法國的時間。
然而,停戰協定又限制法**隊不能超過十萬,而且這支軍隊在武器裝備方面還有諸多限制,再加上德軍對這支軍隊又盯得很緊,于是想依靠這支軍隊自保基本是不可能的。
于是,達爾朗就把目光投向了殖民地阿爾及利亞。
阿爾及利亞至少有幾個優點:
首先,德國不重視殖民軍……這是德國人的血統和種族觀念造成的,他們認為只有優秀的民族團結在一起才能爆發出更大的力量,劣等民族摻雜在其中就會起反作用。
因此德軍并沒有把佐阿夫兵團放在心里,這使達爾朗有可乘之機。
其次,阿爾及利亞與法國本土隔著一條地中海,那時法國土倫艦隊還沒有被德軍繳獲。這地形對法國的防御十分有利。
達爾朗的打算是,有一天當德國自北往南的發起進攻的時候,法軍當然是無力阻擋德軍鋼鐵洪流般的進攻的。
但是,如果能利用土倫艦隊將法國政府轉移至阿爾及利亞,再用土倫艦隊以阿爾及爾港為基地進行海上防御……就可以避免與德軍在陸地上的接觸,因為眾所周知,德國海軍已經被英國封鎖在港口里無法動彈。
就算德國借意大利海軍之力進攻阿爾及爾,法國海軍也有一戰之力。
于是,達爾朗就有意識的將重心轉移至阿爾及利亞。
最重要的,就是讓阿爾及利亞成為一個自給自足的地區……簡單的說,就是既能生產必須的生活用品,又能生產武器裝備,也只有這樣才能在失去法國的情況下繼續與德國對抗。
生活用品的生產是擺在明處的,這也使阿爾及利亞有了一種變態的繁榮……法國投降之前阿爾及利亞其實是沒有這么多工廠,同時工商業也沒有這么發達。法國投降之后,由于達爾朗有意識的支持和轉移,才使位于阿爾及利亞的工廠有如雨后春筍般的冒了出來。
德國對此也沒有懷疑,他們以為法國只是因為稅收太重,需要更多的工廠剝削殖民地也就是阿爾及利亞人的勞動力,于是也就聽之任之。
生產武器裝備就是暗的……達爾朗將兵工廠的設備從法國運來出售給軍火商使他們有了生產能力,這其中甚至還帶來了許多科研人員。
這樣,表面上阿爾及利亞沒有生產裝備的能力,武器來自兩個途徑:一是從軍火商手里購買,另一個則是從法國本土運輸。
但實際上,只要戰爭一開打,分散在軍火商手里的設備及生產能力,分分鐘都會被政府收回。
應該說,達爾朗的這個戰略是十分正確,他唯一需要擔心的就是德國從其盟友也就是意大利的殖民地利比亞登陸,然后從突尼斯入侵阿爾及利亞……于是達爾朗就在邊境構筑了一條馬特雷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