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秦川將自己腦袋里所有的想法一古腦兒的倒出來的話,只怕馮布勞恩會因此而輸得傾家蕩產了。
但秦川當然不能這么做,因為這會讓人對他產生懷疑而自己也無法解釋……那就會是麻煩的開始了,而在這戰爭年代,誰也無法保證麻煩是什么,更不敢保證自己能解決這些麻煩。
所以,秦川只能像現在這樣,有意無意而且很合理的“透露”出自己的一點想法。
馮布勞恩當然知道秦川這種想法很適用,尤其是在戰場上。
于是二話不說馬上又組織了另一個改進發射架的小組。
這個小組的任務在技術上并沒有太大的難度,他們主要就是驗證秦川所說的兩種方案:
一:是否可以通過增強彈射器推力而達到將發射架縮短為一輛卡車的長度,并預估是否經濟。
二:如果第一種方案不可行或是經濟無法承受,是否可以設計一種可伸縮的發射架,并預估是否經濟。
當然,這個項目與調試“靶機”是分開進行的,兩者互不干擾,這樣明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縮短研發時間。
經過科研人員的日夜趕工,發射架在第三天安裝完畢。
馮布勞恩和康拉德上校對發射架進行了嚴格的測試……測試過程是將一個與“靶機”等重、等體積的模型安裝在發射架上發射,觀察發射是否成功以及是否平穩。
康拉德解釋道:“往常我們并沒有這么嚴格,就像我們之前所說的,‘靶機’是廉價裝備,我們可以短時間生產出‘靶機’的一切,但是……這一回我們需要飛行員,現在這時候找一個飛行員協助我們研發并不容易,我們必須要保證飛行員的安全!”
秦川點了點頭表示同意,飛行員顯然是戰場上的稀缺資源。
“可是,飛行員呢?”秦川問。
“她會來的!”康拉德上校說。
“她?”秦川不由有些疑惑。
“是的!”康拉德說著,就望向了北方,然后說了句:“她來了!”
秦川順著康拉德的目光望去,就見空中一架飛機遠遠的朝他們飛來,秦川認出那是斯托奇(鸛式)輕型飛機,因為其有優異的短場起降功能且操控性十分優秀,德國空軍將其大量用作偵察機,因為它的機翼又大又長,所以德軍通常稱它為“大鸛鳥”。
秦川很快就發現這只“大鸛鳥”有些特別,因為它在空中很隨意的來了幾個側翻朝地面上的人打招呼。
之所以用“隨意”這個詞,是因為這個動作其它德國飛行員也能做得出來,但做這個動作之前總會看到一點準備的痕跡,比如平穩飛行一段距離或是拉高一點機頭使自己不至于因為失誤而突然撞向地面等等。
但這個飛行員卻是一點準備的痕跡都沒有,整個動作渾然天成,就像一個西部牛仔在隨意的把玩著自己的手槍。
然后飛機就慢了下來,接著再穩穩當當的降落在營地的空地上,降落的位置距離發射架僅僅只有幾米遠。
機艙打開,一名飛行員出現在艙門,將飛行帽一脫,露出了一頭漂亮的卷發。
“嘿!”營地里很快就響起了她陽光的笑聲,她一邊揮著手一邊沖著眾人叫道:“我沒有遲到吧!”
“不,漢娜!”康拉德上校高聲回答:“你來得剛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