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布勞恩就加快了試飛工作,兩天后進行了一次試飛,這次試飛在前半七十公里已不需要人為操控了,直到七十三公里的時候才小幅調整了一下,然后在兩百公里時又調整了一次。
從這個進度來看,布勞恩所說的“只需要一、兩次試飛就可以完成”的說法顯然有些夸張,試飛的狀況至少要在兩百公里內都不需要調整這才能算合格,而越是到后頭需要調整的數據就越精細,有時一點幅度都需要反復驗證,否則的話,一旦進入批量生產程序大規模生產出來才發現問題那就麻煩了……生產出來的“靶機”全是按不精確的數據加工的,結果每一枚都有問題。
還有另一種較為可行的方法,就是小批量生產并投入戰場,一邊發現問題一邊改進修正,直到性能滿意后才進入大規模批量生產。
美國在近現代對新裝備的研發就是走這種程序,所以他才會將某款先進的裝備免費提供給別國使用……比如“毒刺”導彈,自己的部隊還沒裝備就投入阿富汗戰場交給阿富汗游擊隊使用。
這不是說美國大公無私,而是因為兩方面的原因:
一是阿富汗戰場的需求。
二是把阿富汗游擊隊當作實驗的小白鼠,在實戰中發現“毒刺”有哪些不足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等它完全成熟之后再大批量生產裝備自己的部隊。
顯然,“靶機”或許也要走這條路,原因倒不是說完善,而是戰場需求太迫切了。
進一步修改了數據,隔了兩天又進行了另一次試飛。
試飛進行到現在,布勞恩和康拉德已經不再像第一次那么緊張了。
當然,輕松的還有漢娜。
或許是因為多飛幾次有了經驗,又或者是潛望鏡起了作用,漢娜現在對“靶子”已經是駕輕就熟。
對此漢娜還對秦川表示感謝:“潛望鏡的想法真的很棒,上尉!它讓‘靶機’更像飛機了,這幾乎可以說是救了我的命!”
秦川只想說,布勞恩要是還想賭的話,能否也算上秦川的一份。
這天的試飛,秦川早早就帶人到沙漠中去布置跟蹤點……布勞恩和康拉德上校已經不再出營跟蹤了,這實際上也沒多大意義,“靶機”哧溜一下在22分鐘內就飛到200公里外,時速幾十公里的吉普車能追到什么,就算漢娜有什么危險也無能為力。
所以,布勞恩和康拉德上校就專心負責營地里“靶機”的準備工作,營地外的跟蹤點及漢娜的安全就由秦川負責。
基于之前的經驗,秦川主要將跟蹤點設置在一百公里到兩百五十公里的路段。
這是由“靶機”的射程和故障率決定的,前一百公里基本不會有問題,一百公里后就常常會有迫降的危險。
“各部份匯報情況!”像往常一樣,秦川在步話機里做跟蹤點檢察。
“一號正常!”
“二號正常!”
到三號的時候就斷了。
“三號?三號收到請回答!”秦川在話筒里叫道。
但依舊沒有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