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應該說是蘇聯人的另一個創舉,首先是木殼雷制作十分簡單成本也很低廉,就是兩個木頭盒子倒扣在一起。這個優點對蘇聯來說顯然是很重要的,因為蘇聯人此時的工業能力因為遭到德軍的入侵而受到了很大的破壞,于是出現物資短缺的現像,木殼雷的取材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其次就是這種地雷因為使用的是木材,所以普通金屬探雷器對它基本無效,這又能使其擁有很好的阻滯敵人的作用。
德軍在進攻蘇聯時就受夠了這種地雷的苦頭,又因為這種木殼雷是長方形的,所以德軍就把它們稱為“小棺材”。
現在,就正好把它們用在蘇聯人身上。
在埋設地雷的同時,德軍就從軍火庫里補充了許多彈藥……這其中最多的是手槍彈和手榴彈,德軍中有許多士兵都在使用**莎沖鋒槍,這些沖鋒槍需要補充彈藥。
最后,才是在彈藥庫里布上炸藥將其炸毀。
整場戰斗前后只用了三十五分鐘,德軍就從霍爾姆西岸撤得一干二凈,只在西岸留下滿地的鮮血、尸體和廢墟。
讓隨即趕來的蘇軍痛苦的是,雖然他們已經知道鎮里已經沒有德國人了,但他們還是不得不面對隨處都有可能存在的地雷,更糟糕的還是這些地雷還是自己的而且還是無法探測的。
馬特維奇看著前進的蘇軍士兵一個又一個在地雷中被炸倒并發出慘叫,一種無力感在心里油然而生。
“他們是從哪里鉆出來的?”彼得諾列夫忍不住抱怨道:“是德國人的援軍?我們外圍的部隊怎么一點都沒察覺?”
“不,他們不是援軍!”馬特維奇翻開一具被蘇軍士兵拖到面前的德軍士兵尸體,說道:“看看他們腳上穿的靴子……是我們的皮靴,還有棉襖里的碎布、碎紙……”
(注:蘇軍的靴子和棉襖等保暖都比德軍好,由于識別的問題德軍士兵不敢穿蘇軍的棉襖,但常常從死尸上把靴子脫下換上。)
“他們是東岸的德國人?”彼得諾列夫有些不敢相信。
“是的!”馬特維奇說:“他們是東岸的那些德國人,他們是從地道里鉆出來的。我們以為就要將他們打敗了,現在看來……他們遠沒有被打!”
“我不這么認為!”彼得諾列夫氣急敗壞的說道:“我們已經攻占了洛瓦季河防線,他們的這次偷襲改變不了什么,只要我們……”
話音未落,洛瓦季河防線上就傳來一聲緊接著一聲的爆炸,彼得諾列夫回頭一看,只見他們在洛瓦季河防線上堆起來的斜面已經被炸得粉碎,包括那些可以讓坦克通過的架橋車。
“把部隊撤回來!”馬特維奇無奈的說:“否則他們會像上次一樣再次被圍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