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聲“轟轟”的在秦川及德軍士兵周圍炸開,有榴彈炮也有迫擊炮,霎時就一片紛亂到處都是炮彈炸起的氣浪、彈片和碎冰。
在那一瞬間,德軍士兵全都被壓著無法動彈,就連秦川也不例外。
只有那隊蘇軍士兵依舊在炮彈中貓著腰朝前奔跑,盡管這其中不斷有人被炮彈炸上天或被彈片擊中倒地。
秦川知道他們在做什么,他們的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自己。
這顯然是一個精心策劃的刺殺計劃,而且不惜血本。
首先是用幾十輛坦克和一大堆蘇軍士兵的生命為代價……他們知道在白天只有用這種一反常態的大規模進攻才能將秦川引出來,這一點他們做得很成功。
其次就是從這么多德軍士兵里把秦川找出來并進行第一輪狙殺。
要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因為秦川雖然從地窖里出來了,但穿著幾乎與其它德軍一模一樣,唯一能大致確定秦川身份的就只有狙擊槍。
但德軍手里有狙擊槍的也不少,而且狙擊手一般也會用布條把狙擊鏡纏上,如果不仔細看幾乎跟普通步槍沒有區別。
不過阿歷克塞還是成功的確定了秦川的位置……不是狙擊槍,事實上秦川一直都把狙擊槍放在戰壕里沒拿出來,阿歷克塞從頭到尾都沒有看到秦川手里的狙擊槍。
他能認出秦川,一是秦川手里的望遠鏡,二是秦川的氣場。
氣場這東西有時很難說清楚它是個什么東西,見慣了大場面的人往舞臺上一站,面對千百雙投向自己目光也能鎮定自若侃侃而談,反之也有畏畏縮縮緊張得說不出話來的……這就是氣場不夠強大。
秦川從地窖里出來,一路上德軍士兵都朝他投來敬慕的目光,而且還有意無意的為他提供掩護,比如即將經過某個路段時,德軍機槍和步槍就會在這個方向壓制下蘇軍的火力。
然后普通士兵進入戰壕后基本是第一時間舉起槍,而秦川卻是習慣性的拿望遠鏡……這一般只有指揮部隊作戰的人才會這樣。
阿歷克塞馬上就為機槍手和狙擊手指出目標,但終究還是遲了一步,目標已搶在他們的前頭看出了問題。
于是計劃就進入了第三步同時也是最后一步:用炮火密集轟炸這片區域并朝目標發起沖鋒。
用炮火轟炸是為了阻隔德軍士兵們對目標的支援,這樣就會暫時在這片區域壓制住德軍的火力……在這種情況下沖鋒,一個排的蘇軍只要有幾個人能沖到秦川面前并將其斬于馬下,那么任務就成功了。
秦川也很清楚這一點,他知道這時誰也救不了自己。
這一方面是因為德軍士兵們沒有意識到這些蘇軍的目標是秦川一個人,他們還以為蘇軍這是一種里應外合的打開缺口,所以根本沒有保護秦川的這種意識。
另一方面則是在這種轟炸密度下,德軍士兵會習慣性的趴低身子掩蔽自己。
所以,是否能保住性命就只看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