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喝了點酒,只有一更了,明天補上,抱歉!
***********
德國的火車很容易會讓秦川回憶起現代的綠皮火車……一樣的軌距(1435MM)使火車內部相差不大,一邊是三座另一邊兩座,中間一條細長過道。
這與蘇聯寬軌列車有所不同,蘇聯火車是1520MM,每排有六個座位,過道兩邊分別是三個座位。
雖然這看起來只是一個很小的區別,但在戰時卻發揮了讓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德國發起巴巴羅薩計劃進攻蘇聯時,就因為火車軌距不同所有的德國火車都無法駛上蘇聯鐵路,這使德國在戰爭初期的進攻速度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其實這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則是蘇聯的鐵軌大多是粗制濫造質量不過關的一戰時期留下的老古董,這使蘇聯鐵路在德軍眼里就是很難被利用的廢物。
前往柏林的火車在這時顯得有些擁擠,初時秦川還不知道這是為什么,直到半途上來的一名十幾歲的少年坐在對面問著秦川:“嘿,你也是去柏林見元首的嗎?”
“哦,是的!”秦川回答。
“太棒了!”那名少年回答,然后興奮的對身后的一群人揮手道:“我們又多了一個伙伴了!”
“你好,歡迎你!”
“很高興你加入我們!”
……
一個個少年興致勃勃的探身上來與秦川打著招呼。
從教育方面來說德國人還是很成功的,就像眼前這些少年,他們從小就接受半軍事化的斯巴達式訓練,穿著一樣的希特勒少年團制服,實施集體主義教育和標準化訓練……他們甚至就連釣魚都是規定尺寸的,不合尺寸的必須放回河里。
(注:從1936年起,德國以法律的形勢規定所有雅利安青少年必須加入希特勒青年團,10至14歲進入少年團,14歲至18進入青年團。由青年團組建起的部隊以勇猛和狂熱聞名,比如“黨衛軍第12希特勒青年團裝甲師”)
這樣的教育如果從今天看來似乎是太死板了,用條條框框把每個人都限制住,每個人都像是一個模子里倒出來似的缺乏個性,但在這時期,卻是為德**隊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合格而優秀的生力軍。
“我叫邁耶,來自沃爾夫!”坐在對面的少年臉上洋溢著陽光的笑容,大方的伸出手來問秦川:“你叫什么名字?”
“哦,我叫雷曼!”秦川回答:“來自法蘭克福!”
秦川這是借用了弟弟的名字。
“很高興認識你,雷曼先生!”青年握了握秦川的手:“這已經是我第三次見元首了,你呢?”
“這是我第二次吧!”秦川隨口回答。
但青年臉上的微笑很快就黯淡了下來:“那么,雷曼先生,你是法蘭克福人嗎?”
“是的!”秦川點了點頭,反問道:“有什么問題嗎?”
“你一直都在法蘭克福沒有離開過?”邁耶又問。
“是的!”秦川有些不耐煩了,邁耶的語氣就像是審問。
“據我所知,雷曼先生!”邁耶說:“元首曾經兩次在法蘭克福的羅馬廣場面向所有人發表演講,而你卻說這是你第二次見元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