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驗證計劃很快就開始實施。
就像德維希估計的那樣,這次計劃進行得十分順利,德國情報人員成功的用幾捆英鎊在瑞士銀行兌換了九萬美元,要知道此時的美元可以直接從中央銀行兌換黃金(一美元可兌換0.888671克黃金)。
所以這幾乎也可以算是直接兌換到財富了。
保安局收到這個情報時再次發出一聲歡呼……這次兌換成功的性質與上一回就有本質的區別,因為情報人員明顯觀察到瑞士銀行的工作人員臉色有異,他們甚至還回避了一段時間,顯然是為了開會討論該怎么解決這個“疑似偽鈔”的兌換行為。
但最終他們還是無奈的把這些英鎊收下了……他們沒有任何證據能證明這些偽鈔,于是只是打掉牙齒往肚里吞。
對于秦川等人來說,這其實從另一方面證實了一點:英國方面也沒有有效的方法來分辯這些英鎊的真偽。
“但是我們還不能確定!”科赫上校在興奮之余又說了一句:“因為這可能是瑞士迫于某種壓力,比如在政治或軍事方面考慮而進行的隱性妥協!”
雖然科赫上校沒有進一步解釋,但秦川卻知道這話的意思。
此時的瑞士可以說是少數幾個沒有被德國占領或是控制是的中立國。
但是有句話叫“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德國之所以不占領瑞士并不是因為瑞士擺出的姿態……派出數十萬軍隊在邊境防守,也不是瑞士軍隊的戰斗力有多強,更不是因為瑞士申明在戰爭中保持中立。
事實上,此時的德國只需要隨便派出一個軍團用幾天的時間就可以占領瑞士全境了,甚至希特勒估計瑞士都不敢抵抗……原因是瑞士的軍隊與德國相比簡直不值一提,而且周邊的國家和地區大多在德國的控制中,德國要對瑞士發動戰爭幾乎就可以說是一場“包圍戰”。
之所以不這么做,是因為希特勒考慮到不占領瑞士可能比占領更有利。
占領瑞士德國又能得到什么呢?
瑞士的不配合,為此德國還要派出多余的兵力駐守,然后就像其它保護國一樣,還要對付地下游擊隊。
反之,不占領瑞士,德國卻有許多好處。
比如瑞士的全面配合……比如開放德國通往意大利的圣哥達和辛晉龍隧道,再比如為德國生產軍火。
當然,明眼人都可以看出這其實就是瑞士的策略。
正所謂“國與國之間只有利益”,瑞士這么做就是為了讓希特勒明白一點:只要不進攻瑞士就什么都可以商量,軍火、補給、交通,能為你提供的就盡其所能提供,一旦進攻瑞士,那就未必如此了。
甚至瑞士還擺出了一個強硬的姿態:德國人必須通過上述的兩個隧道才能把物資和兵力運往意大利。而瑞士已在隧道埋下了大量炸藥,一旦德軍入侵瑞士,瑞士人會立即將它炸毀,那樣會使德意之間惟一聯系中斷,其后果不堪設想。而這是希特勒所不愿意看到的。
于是,均衡了這種種利益關系,希特勒才認為沒有占領的必要。
與此類似的還有瑞典,它同樣也開放了本國的交通甚至直接幫助德國運送兵力和補給。
這是夾在大國斗爭之間的小國所做的無奈的選擇,從國家利益來看無疑是正確的做法。但所謂的“中立國”就只是一個遮羞布了。
在這種情況下,瑞士銀行收下這些英鎊也有可能并不是因為英鎊本身,而是出于德國方面的壓力。
不過要驗證這一點并不困難,因為幾天后價值三十萬英鎊的偽鈔也運送到倫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