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尉!”曼施泰因說:“你或許不知道兩棲登陸作戰有多困難!”
“不,將軍,我知道!”秦川回答:“我們在西西里島成功抵擋過英國人和美國人的登陸作戰!”
“嗯哼!”曼施泰因說:“但那只是反登陸作戰不是嗎?而且,你應該知道英國人和美國人在那場登陸作戰中投入了什么!”
秦川當然知道。
英、美聯軍在那場戰斗中投入了大量的戰機、軍艦、運輸船以及地面作戰的部隊、坦克和空降兵。
曼施泰因這話的意思,就是英、美聯軍在這么強大的兵力和裝備面前尚且登陸失敗,德第11集團軍又憑什么能取得兩棲登陸戰的勝利?
“我得申明一點,上尉!”曼施泰因說:“這并不是我不信守諾言,而是在與你討論進攻的可行性!”
“我明白,將軍!”秦川回答。
秦川相信曼施泰因說的話……也就是說,此時的曼施泰因已不像之前一樣受縛于希特勒的命令,但如果進攻本身不可行,那么曼施泰因還是會拒絕進攻塔曼半島,因為他必須為士兵的生命負責。
“這是我們的偵察機拍到的!”曼施泰因給秦川遞上了幾張照片,說道:“敵人有軍艦、有炮艇,并且還保留著數量龐大的飛機,沿岸還布置了防御工事,雖然這些工事十分粗糙,但這其中任何一點,都有可能成為我們登陸的災難!”
秦川接過照片一看,是蘇聯的幾艘1125型炮艇。
事實上秦川無法確切的分辯這是哪一型的炮艇,因為蘇聯這時期的炮艇型號過于復雜了……這與蘇聯的緊急動員和工業遷移有關系。
因為工業遷移,所以蘇軍在前線的軍工基本處于停滯或原始的狀態,另一方面蘇軍卻急需大量裝備并將其投入到了戰場上。
于是蘇軍就胡亂的拼湊裝備。
比如這款1125型炮艇,就是將坦克炮塔搬到船上做主炮,有時甚至將喀秋莎火箭炮搬上去,于是就成為各型炮艇。
當然,秦川沒必要對其進行細分,只需要知道刻赤海峽有這種東西會對登陸造成威脅就可以了。
“所以!”秦川看著照片說:“我相信蘇軍才會對我們的登陸沒有準備!”
“這點我認同!”曼施泰因回答。
這可以從蘇軍在塔曼半島沿岸粗糙的工事可以看得出來。
不過這似乎也正常,擁有制海權的他們又怎么會相信德軍會渡過海峽登陸作戰呢?德軍用什么渡?漁船?如果這么做的話,只會使德軍葬身海底。
曼施泰因接著說道:“可是我們不能寄希望于這一點不是嗎?”
“是的,將軍!”秦川回答:“但它卻可以讓我們出奇不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