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下文中傷亡數字精確到個位的問題,當然不是像部份書友說的為了吐槽某手機的售價。本書中精確到個位數的數據,絕大多數都是歷史上這場戰役真實的傷亡數據……當然,蘇、德雙方紀錄的數據是不一樣的,本書引用的數據是德軍紀錄的數據。
*************
秦川正與曼施泰因對著地圖討論著作戰計劃。
“我認為我們應該改變下登陸地點!”秦川說:“登陸點不應該是北島,而應該是南島!”
塔曼半島的地形與刻赤半島不一樣。
刻赤半島是一個長條形,而塔曼半島則像一條朝向刻赤半島的雙頭蛇,兩個蛇頭離刻赤半島近,平均在十公里左右,兩蛇頭之間有一道長35公里的海灣。
德軍將這由海灣分開的兩個蛇頭稱作北半島和南半島。
“可是,我們選擇南半島的話,就意味著至少有9公里距離!”曼施泰因說:“這樣我們橫渡它就需要一個小時!”
“我認為這是值得的!”秦川回答:“因為在蘇聯人在南半島的防御更為薄弱……相反,因為北半島最短距離只有4公里,所以蘇軍將絕大多數的兵力都部署在北半島!”
曼施泰因默默地點了點頭。
“如果我們進攻南半島!”秦川指著地圖說道:“到時就算蘇聯人知道被偷襲,但因為中間隔著一條35公里長的海灣,他們也無法及時增援。更重要的是……”
說著,秦川的手指就沿著地圖指向了南、北半島的交匯處索廖內。
“機場?”曼施泰因的眼睛不由亮了起來。
“是的!”秦川點了點頭。
如果說塔曼半島是一條雙頭蛇的話,那么索廖內就是把它們連在一起的頸部,蘇軍的機場就修建在這里。
蘇軍會把機場修建在這里是很正常的,這一方面是因為之前的刻赤半島戰役以及防守塔曼半島的需要,另一方面則是在這里的戰機可以為頓河防線提供空中支援。
(注:索廖內距離頓河防線的直線距離135公里左右,而且位置從亞速海伸出直接威脅德軍的右翼,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也正因為這樣,蘇軍才會在這里布署了三百多架戰機。
“兩棲登陸船在陸地上的時速可達80公里!”秦川說:“而索廖內距離南海岸只有35公里,也就是說……如果動作快的話,從敵人發現被攻擊起只需要半小時我們就能趕到機場!”
“敵人根本來不及有所反應?”曼施泰因問。
“當然!”秦川說:“因為他們沒想到我們會渡海、也沒想到我們渡海后會這么快突破他們的防線,更沒想到我們這么快就打到機場,再加上蘇聯人通訊設備落后協調不足……”
接下來的話就不用多說了,這將會是一場從地面殲滅敵人空軍的戰斗。
這時,第1山地師弗雷科少將站在兩人面前挺身敬禮。
“你來得正好,少將!”曼施泰因招了招手示意弗雷科少將走到地圖前。
“我先簡單的說下我們的作戰計劃!”曼施泰因指著地圖說道:“你們要做好準備,明晚與第一步兵團一起從南半島登陸……”
“登陸?”聞言弗雷科少將不由驚訝得合不攏嘴。
“可是,將軍!”弗雷科少將問:“我們用什么登陸?據我所知,蘇聯人沒有留給我們任何船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