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外高加索方面軍指揮部。
一份份由空軍偵察和潛伏在敵占區的情報人員發來的情報傳到秋列涅夫手里,他和參謀分析了一會兒,然后漸漸放下心來。
“看來他們是無計可施了!”秋列涅夫大將說。
“是的!”政委薩德日亞回答:“德國人或許是偵察到了我們在里海沿海布下了防御,所以聚集在希爾凡但卻沒敢發起進攻!”
原因當然不是這個,但迫切的希望取得勝利的蘇軍指揮官往往會主觀上為敵人一些較為奇怪的舉動找到借口。
如果是德軍指揮官,他們的考慮方向更可能是相反的,比如:敵人為什么遲遲沒有進攻?他們在等什么?是否會有其它情況?
這與指揮官的素質也有關,但很明顯蘇軍指揮官的素質沒能達到這個程度。
因此,秋列涅夫接著就自信滿滿的給斯大林發了份電報:“斯大林同志,我很高興向您報告:我們已成功的將敵人阻止在巴庫防線前,如果敵人繼續向前推進,會非常緩慢并遭受嚴重的傷亡。當然,德國人沒有其它選擇,所以我相信敵人會在接下來的幾天內發起進攻,但很快就會耗盡力量。指揮員們斗志高昂、充滿信心,士兵們磨拳擦掌、嚴陣以待,我相信不久后,我們將會在這場戰斗中取得最終的勝利!”
與蘇軍的自信相比,德國最高統帥部則顯得憂心忡忡。
“他們在哪?”希特勒問。
“他們距離巴庫還有20公里!”卡納里斯指著地圖回答:“但他們被蘇聯人擋住了,蘇聯人用石油在那燒起了一道道火墻阻止我軍前進!”
希特勒想了想,就下令道:“命令A集團軍加快進攻速度,同時命令空軍為第11集團軍提供掩護!”
“是,元首閣下!”
在希特勒的命令下,第二天德空軍就加強了對高加索地區的轟炸。
轟炸分成兩方面,一方面是針對位于北高加索的蘇第四航空軍機場,另一方面則是對外高加索方面軍駐守的巴庫。
十分巧合的是德國空軍的兩枚航空炸彈直接命中了外高加索方面軍指揮部,方面軍參謀博金中將和政委薩德日亞當場陣亡。
秋列涅夫大將則因為當時在沿海視察防御工幸免于難。
這場轟炸使秋列涅夫大將更加堅定了德軍幾天內就會發起進攻的想法。
德軍的確在幾天內就會發起進攻,只不過不是秋列涅夫以為的方向……
此時的第11集團軍,正在高加索山脈上艱難的前進著。
越往高處爬就越寒冷,不過幸運的是第11集團軍不需要翻過高加索最高峰……最高峰是“厄爾布魯士”峰,海拔5642米,山頂常年積雪,如果要翻過它就不是“艱難”能解決的了,而是要被凍死在上頭了。
巴庫是位于山勢相對較為緩和的東高加索,而且還是在高加索山脈的終點段,所以海拔不是很高只有一千多米,但即便是這樣夜里的低溫還是讓人瑟瑟發抖。
但這些對于士兵來說算不上什么,凍了一夜后第二天他們還是強撐著繼續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