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許多人認為隆美爾能夠在戰場上取得成功有相當一部份原因是希特勒對他的“特殊照顧”,而隆美爾也總是毫不客氣的反唇相譏、針鋒相對,這在霍特眼里就是一種心胸狹隘的表現)
應該說,這兩個缺點還真是隆美爾無法回避的,不過這似乎也不能說是缺點:前者讓隆美爾在北非戰場一次又一次的打敗了盟軍,而后者則是性格直爽的一種表現。
“少校!”霍特對秦川說道:“最讓我感到吃驚的是……你們建造的兩棲登陸船和兩棲坦克,應該說它們在外高加索戰場上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
“是的,將軍!”秦川回答,接著就隱隱猜到霍特和隆美爾這么急著催第一步兵團歸建的原因了……要知道B集團軍如果加上預備隊的話,總兵力將近一百萬人(包括意大利、羅馬尼亞、匈牙利軍隊),根本就不會差一個步兵團,哪怕這個步兵團戰斗力十分強悍。
霍特一邊引著秦川走到地圖前,一邊說道:“而且,隆美爾將軍還告訴我,他對你的這些頗具創意的發明已經是屢見不鮮了,因為諸如此類的還有火箭筒、掃雷坦克等等。當然,這些故事我也聽說過,只是之前一直不認為它們是真實的,我以為那些至少有一大半是科學家研發出來的東西,但我似乎錯了,是嗎?”
“也不能這么說,將軍!”秦川回答:“它們的確是科學家和技術人員做出來的,我只不過告訴他們方法!”
霍特翻了翻白眼,回答道:“嗯哼,我明白了。我的確是錯了,因為誰都知道方法才是最重要的!”
頓了下,霍特又接著說道:“抱歉,我似乎有些離題了。你知道的,我們這場仗主要是對河流進行的攻防,你認為……我們是否有必要將兩棲登陸船或是兩棲坦克從外高加索地區調過來?或者,我們應該擴大規模建造這些東西?”
霍特這話說的有些不明白,前言不搭后語思維跳躍得厲害……聰明人經常會這樣說話,因為他們往往認為有些事情太明顯了用不著說太多。
秦川是聽明白了,其實他之前就猜到了,霍特和隆美爾是希望能使用兩棲登陸船和兩棲登陸坦克來打斯大林格勒戰役。
斯大林格勒戰役,表面上看是對一座城池的攻城戰,但其實從軍事上來說……它更應該被稱作是在兩條河流上的攻防戰。
這兩條河流就是頓河及伏爾加河。
應該說也是造物主的功勞,這兩條分別進入黑海和里海的河,從走勢上來看在接近斯大林格勒時就像被它吸引似的不約而同的向其靠攏,這其中尤其是頓河,原本南北走向幾乎都被拉成了東西走向。
如此一來就形成了一個半邊是頓河半邊是伏爾加河的天然包圍圈,蘇軍就沿著頓河和伏爾加河防御。
這個包圍圈就只一個小小的長約一百公里的缺口,斯大林格勒就座落在這個缺口上。
(注:蘇聯在1952年峻工的連通兩河的伏爾加河-頓河列寧運河就位于這個缺口,總長101公里。這條運河除了運輸的需要外,還有戰略防御的作用,因為它可以補上這個缺口)
因此,攻陷斯大林格勒才會如此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