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軍對斯大林格勒是志在必得,從上到下都是如此。
秦川能理解他們這樣的想法,畢竟從原則上來說,德軍自打從哈爾科夫發起反攻起……事實上應該說從克里木半島戰役起就打得十分順利,蘇軍總是一波又一波的被德軍殲滅,即便是蘇軍兵力和裝備都是德軍的數倍也是如此,這也使得蘇軍在南面對德軍的兵力優勢正在消失,甚至在兵力對比上已經出現了逆轉,也就是蘇軍在南部的總兵力弱于德軍。
當然,德軍是在加上仆從**隊的情況下才會比蘇軍多。
因此,德軍官兵想當然的就會以為……拿下只有九萬人的斯大林格勒并不是什么難事。
但秦川卻沒有那么樂觀,因為他知道斯大林格勒在歷史上會成為名副其實的絞肉機,在連續五個多月的拉鋸戰中,蘇德兩軍將會在這個城市附近傷亡兩百多萬人。
不過至少有一點,秦川認為對這場戰役是有利的……他在克里木半島為德軍攻下了塞瓦斯托波爾要塞以及刻赤半島,使空軍得以騰出手來增援南方集團軍群提前發動進攻,這為德軍爭取到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
簡單的說,就是此時是六月,距離十二月進入寒冷的冬季有六個月而不是五個月。
這一個月的時間能改變斯大林格勒戰役的結果嗎?
秦川不敢確定,因為他知道斯大林格勒戰役從頭到尾打的都不是一個城,而是德軍對蘇聯兩個方面軍:北方有一個斯大林格勒方面軍不斷的對德軍實施拖延和消耗,東面有一個東南方面軍像添油一樣通過伏爾加河不斷為斯大林格勒注入新鮮血液,其中東南方面軍的炮兵還在伏爾加河的另一頭炮擊斯大林格勒而德軍卻對這些在河對岸的敵人炮兵無可奈何。
所以,雖說最后德軍是占領了斯大林格勒百分之八十的地區,但并不能保證一個月的時間就能占領所有地區。
更何況,德軍還掉入一個幾乎無解的陷阱……從蘇德戰爭爆發起,德軍之所以能一而再再而三的以劣勢兵力和裝備擊敗優勢的蘇軍,根本原因就在于德軍素質好戰斗經驗豐富而蘇軍卻是幾乎沒打過仗的新兵且指揮官基本是瞎指揮。
但是,隨著戰局僵持在你來我往的拉鋸戰中,盡管這拉鋸戰還是德軍占上風,但不可避免的會出現一個問題:
德軍有素質有戰斗經驗的士兵越來越多的在戰場上犧牲,補充進來的是基本沒有作戰經驗甚至訓練都不到三個月的新兵……自從莫斯科戰役之后,為了迅速補充東線的兵員,德軍之前訓練營的制度已經名存實亡了,因為新兵不再像以前一樣先進入訓練營擔負二線或較輕的任務適應一段時間再進入一線作戰,而是直接從后方就補充進了一線部隊作戰。
也正因為如此,這次與德軍一同進攻的部隊里就有許多仆從國的軍隊,甚至就連霍特的第4裝甲集團軍里都有超過三分之一的羅馬尼亞軍。
也就是說,由于人員補充跟不上損耗,德軍的素質和戰斗力是不可避免的降低。
反之,蘇聯軍隊卻因為在戰場中得到了學習,他們的戰斗力卻在不斷的提升。
此消彼長之下,蘇德兩軍之間戰斗力的差距正在逐漸縮小,往后德軍的戰斗或許會越來越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