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可夫說的這個小組作戰,其實就是游擊作戰。
這些小組可以較為靈活的利用建筑、廢墟以及其它地形,有時發起進攻有時實施防御,有的則負責偷襲、狙擊落單的德軍坦克或小股步兵分隊然后撤退,從下水道、地道轉移到其它防御陣地。
這也正是秦川所擔心的……從某方面來說,德軍其實并不害怕蘇軍與其打常規戰,因為不管怎么樣,德軍在常規戰方面都比蘇軍擁有更多的優勢。
但是,如果蘇軍與德軍打非常規戰,比如城市游擊戰和貼身戰術,那就是德軍真正頭疼的時候了。
這其中所謂的“貼身戰術”,說的其實就是“敵進我退,敵退我近”這樣的原則始終與敵人保持一定的距離,在弱化敵人裝備比如飛機、大炮、坦克的同時消耗敵人的有生力量。
這一點,在第二天德軍就體會到了。
那一夜基本沒有聽到槍聲,德軍還以為蘇軍因為這幾天夜里的滲透戰被德軍反制所以不再這么干了,沒想到事實并非如此……
第二天天色一亮,原本已經被德軍占領的樓房突然就傳來了槍聲。
原來,蘇軍乘著夜色從下水道、地道滲透進德軍后方后沒有聲張,因為他們知道在夜色里看不見敵人的情況下很難對敵人構成多大的傷亡。
他們只是悄悄的占領了幾幢易守難攻的樓房,等到天亮時就突然發難。
前線的情況也差不多,德軍像往常一樣朝前推進與正面的蘇軍爭奪控制區,就發現他們在推進時基本不會遭到火力攔截,他們甚至大搖大擺的走進建筑都沒有人朝他們開槍。
但麻煩的也正是這里,因為樓房沒人開槍,所以坦克不知道哪里有敵人,于是就算開火也是漫無目的的。
直到有一隊德軍進入建筑后建筑內部才槍聲大作……蘇聯人把沙袋工事構筑在建筑內部針對攻進建筑內部的人。
坦克還是無法開火,因為在外面的它無法分辯哪里是敵人哪里是自己人,或者即便是能識別,開火后也無法避免的會誤傷自己人。
于是,很快戰斗就陷入膠作狀態,敵我雙方在樓房里一個房間一個房間的爭奪、接著再一個樓層一個樓層的搶占。
就像面包師說的:“我們占領了廚房,卻要與敵人爭奪客廳,有時我們和敵人就只隔著一堵墻,甚至都能聽到他們的呼吸!”
不過在這一點上第1步兵團顯然會有很大優勢,因為他們手里拿的是MP43,這玩意槍身短、彈容量而且威力要比手槍、沖鋒槍大得多,十分適合在狹窄的空間內作戰,所以即便是這種戰術十分磨人,第一步兵團還取得了不俗的戰績。
但其它方向的德軍就沒有這么幸運了。
第6集團軍的步兵只有少量甚至沒有裝備MP43,他們手里的MP40沖鋒槍甚至都不多,大多數人手里拿的都是K98K……這種步槍在樓道里、還有布滿家具的房間里,以及狹窄的門前、門后等,作戰都十分不便,尤其是彈容量只有5發射速還超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