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可夫在斯大林格勒使用貼身戰術,為的是讓兩軍絞殺在一起使德軍的空中力量和坦克無法發揮作用。
德軍如果想要獲得勝利,就應該盡量避免這種情況發生。
秦川卻反其道而行之,在馬馬耶夫崗使用貼身戰術。
但這其實卻是有道理的,原因是不同的戰場有不一樣的情況。
馬馬耶夫崗幾乎是暴露在蘇軍的炮火下避無可避,甚至蘇軍炮火還占有優勢,那么想要守住馬馬耶夫崗就只有一種辦法,那就是跟敵人絞在一起使蘇軍炮兵投鼠忌器無法發揮作用。
秦川的戰術其實很簡單,他遵巡兩個原則:
一,兵力不要放在馬馬耶夫崗上,否則這些兵力會被敵人炮火大量殺傷。當然,也不能完全不放兵,否則無法獲知蘇軍什么時候攻上來。
秦川在馬馬耶夫崗上擺了一個偵察班,這個班分散布置并構筑一道較深的單兵工事……火炮的殺傷是有一定的慨率,對一千人的殺傷慨率是百分之五十,對十人的殺傷慨率差不多也是這個數。
兩者雖然都是死傷過半但卻的本質的區別……前者是五百人會嚴重影響戰斗力和士氣,后者損失的五個人則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這個偵察班幸存下來的人,就可以通過信號旗或電話(如果電話線沒被炸斷的話)告知潛伏在馬馬耶夫崗下的德軍敵人的位置。
然后德軍就依此做出相應的反應。
這反應當然不是發起沖鋒,因為這時通常是蘇軍炮火延伸的時候,蘇軍緊跟著這些炮火發起沖鋒,德軍士兵往前沖就不可避免的會被炮火殺傷。
德軍的反應是與蘇軍一樣,用炮火打出大批的炮彈封鎖沖鋒的蘇軍。
當然,這只是殺傷部份蘇軍,幸存的蘇軍最終還會冒著炮火沖上馬馬耶夫崗。
這時候,德軍就在炮火掩護下發起反攻與蘇軍絞在一起……
就像現在這樣,蘇軍方向的炮聲一停,德軍就從隱蔽處跳起來高喊著沖上山崗。
蘇軍前腳剛占領了馬馬耶夫崗,德軍后腳就沖了上去。
敵我雙方的距離是如此近,以至于蘇軍根本就不能用炮火實施封鎖,于是很快變成了短兵相接。
短兵相接德軍并不吃虧,因為德軍手里有MP43,尤其是蘇軍的沖鋒已經被炮火打散,是一小拔一小拔的沖上山崗,而德軍卻是成批的往上沖,于是一個沖鋒就將蘇軍狠狠地打了下去。
等蘇軍被打下馬馬耶夫崗后,德軍又故技重施再次從山崗上退了下來。
“羅季姆采夫同志!”近衛步兵第13師第39團團長格林卡向羅季姆采夫報告道:“我們幾次占領了馬馬耶夫崗,但幾次都在德國人的反攻下被打了回來,敵人的反攻很猛,他們全部配備沖鋒槍,我們的火力完全被對方壓制!”
格林卡這看似很正常的一份報告,里頭其實有兩個錯誤:
一個是德軍不是反攻,而是形勢像反攻的駐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