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馬耶夫崗的戰斗陷入僵持后,斯大林格勒這邊就有點支撐不下去了。
原因很簡單,馬馬耶夫崗在德軍的控制下就直接導致中央渡口被精確封鎖……德軍炮兵觀察員從馬馬耶夫崗可以清楚的掌握從東岸增援來的物資什么時候在什么位置登陸,接著就召來炮火進行覆蓋。
這使斯大林格勒能得到的兵員及補給大幅縮水,子彈補給甚至都出了問題。
為此,崔可夫不得不撤離了他位于普希金大街的地下掩體。
實際上,與其說是撤離還不如說是一次逃跑。
因為那天中午,一隊德軍突然攻到了崔可夫地下掩體的入口處……崔可夫制定的城市游擊戰策略雖然給德軍造成了很大的麻煩,而且從總體來說是成功的。
但問題是游擊戰往往沒有一條統一的、明確的防線,以至于連自己都不確定敵人或是自己的位置在哪。
德軍的出現完全出乎崔可夫的意料之外,因為地下掩體的位置已經十分接近中央渡口了。
但崔可夫不敢想這么多,他馬上命令參謀人員和警衛員抗擊德軍。
然而,這些人畢竟不是專業作戰人員,地下掩體里很快就擠滿了傷員。
同時,崔可夫也氣憤的看到他身邊的人并不像平時所表現出來的那么英勇……司機、傳令兵甚至許多軍官都以各種借口逃進地下掩體的安全處,按他們的說法,就是“方便指揮”和“商討解決方法”。
其實這一點都不意外,因為蘇軍的指揮機構大多是在和平時期組建起來的,并非戰時的擇優選拔,甚至其中有許多人不顧一切的擠到指揮部里工作的原因就是為了不用上戰場不需要面對敵人,現在只不過是暴露了他們的本性而已。
由于地下掩體沒有通風系統,掩體內很快就充滿了煙霧、熱氣和惡臭,不久后就會缺氧。
幸運的是,地下掩體還有另一條秘密通道,這條通道直達幾里外的伏爾加河。
崔可夫帶著重要文件和作戰態勢圖,以及他的參謀團體匆忙逃到伏爾加河,在夜幕的掩護下搭船渡過了伏爾加河。
但崔可夫知道自己不能呆在伏爾加河東岸指揮,因為就像他之前說的,要么守住斯大林格勒,要么死在那里。
如果蘇軍士兵知道他撤過伏爾加河的話,斯大林格勒很快就會失守。
于是,崔可夫馬上就登上一艘裝甲快艇再次渡過伏爾加河回到了斯大林格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