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這時下令已經太遲了,幾架德軍戰機如旋風一般的俯沖下來“噠噠噠”的在周圍打起了一串子彈,**卡列夫大尉迎著彈雨的方向一撲,堪堪躲過了戰機的掃射……**卡列夫是個老兵,他知道在這時候應該朝什么方向躲避有更高的生存機率。
勤務兵就沒那么幸運了,幾發子彈將他打成了一個血人,倒在地上痛苦的抽搐著,嘴里大口大口的噴吐著鮮血。
**卡列夫從地上爬了起來,他想鉆進碉堡里警告其它人,但頭頂上突然傳來了“斯圖卡”轟炸機令人作嘔的呼嘯聲。
接著“轟”的一聲,一枚炸彈就在碉堡附近炸開,氣浪將**卡列夫狠狠的推到一邊然后摔倒在地上。
**卡列夫沒有受傷,他只不過被炸倒的白樺樹卡住了腳,于是他只能眼睜睜的看著那幾架怪異的飛機飛到自己頭頂上,然后驚訝的看到飛機上滑下一個個手里端著槍的士兵……
這些士兵就是秦川帶領的突擊隊。
秦川將十架直升機每兩架分為一組一共五組,四個方向各一組,接著中間再分配一組。
考慮到沙洲的防御是四周堅固中間薄弱……沙洲外圍一圈都是朝向河面的碉堡工事,尤其是面向西岸也就是斯大林格勒方向更為密集,而中間則四散地分布著防空部隊和炮兵部隊。
所以,十架直升機選擇在防御圈內部索降,由內往外攻。
這當然是正確的,因為如果在防御圈外部機降的話,就必須得面對蘇軍碉堡工事的防御正面,那就起不到突襲的效果還是得一板一眼的從正面進攻。如果從內部,那面對的就是碉堡工事的后部,這顯然更容易突破。
事實上,這不只是更容易突破的問題……直升機負責四個方向的四組其任務就是迅速占領這些碉堡工事,否則如果讓他們反應過來有所準備那就麻煩了。
于是,這些直升機甚至直接就懸停在碉堡工事的正上方,士兵們從繩索上往下滑,腳一著地就落到碉堡入口不由分說的朝里頭就是一梭子彈接著又是幾枚手榴彈,里頭的蘇軍甚至都沒反應過來是怎么回事就已經一命嗚呼了。
秦川與庫恩帶領的兩個小組是負責中央部份的占領。
中央部份的特點是敵人兵力多但火力不足……布置在中間位置的是一個高炮營和一個榴彈炮營,總兵力大約有七百多人。
當然,這只是秦川等人根據偵察機拍到的火炮及工事推測出來的……沙洲的兵力布署即便是身處斯大林格勒的蘇軍士兵都不知道,所以很難搞到這里詳細情報。
但實際上,位于中央部份的蘇軍有一千一百余人,遠高于秦川等人的推測。
不過這并沒有很大的區別,因為這部份士兵甚至連步槍都沒有配足……他們的步槍大多都用于緊急增援斯大林格勒了。且絕大多數都是炮兵沒打過步戰。
而德軍卻個個都是手拿MP43武裝到牙齒的專業步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