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葉廖緬科的另外兩個做法就不是那么有用或者也可以說接下來的戰斗不像他們想像的那么輕松了。
一個是用炮兵團對沙洲實施轟炸。
轟炸本身不存在問題,沙洲距離伏爾加河很近,只有三百多米,可以說在東岸用迫擊炮都可以打到沙洲,更何況是射程少說也有幾公里的榴彈炮。(注:蘇軍大量裝備的M1910榴彈炮射程7.7公里)
但問題就在于沙洲的整體形狀細長,就像是一片柳葉。
這樣形狀的沙洲是天生自帶躲避炮彈的功能的,因為炮彈不管是打遠了還是打近了,都會落到河里,只有少量的炮彈或落在沙洲上,更糟糕的還是這些落在沙洲上的炮彈還不一定會正常爆炸,沙洲上有許多礁石……這也是沙洲能大面積成形的原因之一,因為礁石阻擋了水流,河水里的沙土慢慢在這一帶沉積,日積月累就成了一個面積龐大的沙洲。
因為這些礁石長期被河水、雨水沖刷所以表面十分光滑,從蘇軍方向打來的炮彈就會出現跳彈現像,也就是跳躍著落入另一面的河水里爆炸。
所以,蘇軍炮兵看起來打得很有威勢,成片成片的炮彈在沙洲附近炸開激起一道道水霧,但其實真正能打到沙洲上炮彈卻不多,尤其德軍已經躲在鋼筋水泥工事里,就把外頭炸出的狂風暴雨當作一個樂子看了。
另一個就是蘇軍進攻沙洲部隊的集結。
葉廖緬科手里的東南方面軍的確不缺兵也不缺裝備,但就是缺船……
此時的斯大林格勒戰役已經進行了兩個多月了,在這其間東南方面軍從來沒有間斷過對斯大林格勒的增援,而東南方面軍與斯大林格勒之間隔著一條伏爾加河,所以無論是兵力還是補給的增援全都需要船。
這其實也可以說是蘇聯防御的一個弱點。
正如之前所說的,里海是與外界不聯通的內海,蘇聯里海艦隊因為沒有戰略需求而被稱為是“養在魚缸里的艦隊”,伏爾加河通往里海與里海連為一體,這使得蘇軍在其它方向比如黑海艦隊、北方艦隊、波羅的海艦隊等,空有武裝裝甲船卻無法增援伏爾加河。
在此其間,東南方面軍只能沿著伏爾加河一路搜集漁船用于對斯大林格勒的增援運輸,即便如此,這些漁船也十損**所剩不多了。
蘇軍集結部隊不是問題,不到半小時就集結了兩個近衛步兵團,但要湊齊能將部隊運送到沙洲的船只卻不是一時半會能做到的。
情急之下,葉廖緬科就下令蘇軍士兵自行建造木伐,同時再抽調會游泳的蘇軍士兵組成突擊隊武裝泅渡……后來發現其實武裝泅渡的效果還會比用木伐進攻更好些,因為這至少目標不會那么大。
但即便是這樣,蘇軍組織起來的第一次進攻也是在兩小時后了。
此時,秦川等人已經在沙洲上做好了一系列的準備。
M1910式榴彈炮對于突擊隊來說沒什么價值……這不僅是因為它射程短,更因為它精度不高玩的是大面積覆蓋,而突擊隊總共才一百六十五人(占領行動中傷亡了三十五人),這些人就算全用上也湊不齊一個炮兵營。